宝海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真言宗 宝海
查看: 74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弥陀思想续(高雄道场)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2-1-14 16:44:43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一、禅定基础
       长久以来,一直要求各位的禅定修持,因修密过程当中,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禅定之中。禅定的时候,如果你没有办法身心放松,思绪放下,你就没有办法把心寂静在一个念头下,甚至无念。密教的观想是要把心集中在一个念头中,深入、释放,如果各位长久以来的修行都是一种信仰性的修行,认为只要念诵咒语就会得到加持,得到佛菩萨的功德、功德不可思议,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庇佑,若如此认知则称为信仰式的修行。作为一个修密行者来说,乃至于最低的限度,在我们往生的那一刻,我们自己有把握、心不再徬徨,甚至现世可以证得法喜,有小成就。若要这样的人,就必须要在禅定上下功夫。所以为何禅定基础这么重要?因为心若不清净,修不来,修的只是善男信女的人间福报,也得不到密法真正的法喜及成就。各位打坐时候,下盘要放松,腰杆要自然挺直,脊椎要自然伸直,胸部打开、两肩打开、脖子摆正,身心了无牵挂,自然心无杂念,支架一摆正,一股清凉之气由下而上,穿透胸部、脑部,直接就感觉内外之气是相通的,就不会闷在自己的身见上,这是以前一直跟各位教授的禅定方法。
       在打坐时,不要用额头、眼睛去感觉你的身体,不要去引导你的身体,不要一边修一边去感觉,你们都犯了这样的错误,为了防止这个错误发生:所以「不要用眼睛」、「不要用额头」、「不要往下」,「不要往里面去看你的身体」,用全部的潜在意识,由身体里面向外面松闸,向上放去,打破身执打破内外之执,混然一心摄受无内外之分。如果还不行,从背后的沿脊椎骨到后脑勺,打开身体。将整个身体、脑袋打开,整个释放出来,随着气的上升,念头也向上一放,没了。念头没了之后,并不是还要再做什么,越没有念头,人越轻松,身体越舒服、越自在、越放下,〔放下〕是一个心灵状态,而不是一个方法,烦恼在哪?拿出来看看!看不见的,这是长久以来教导各位禅修的一个过程。
       各位亦须自我反省,是否有按照师父所言在用功?平日大份人都会落在依自己的习惯性修,并无按师父所教之方法去用功,这样的修习,只是增见一些见地而已,修行上不会有大进展。不依法修行,这是各位长期以来不能进步的原因。世间的繁琐之事太多,心混浊、脑袋装太多东西、心不清净,若能保持内心安稳,已是阿弥陀佛,这是何以各位修习这么好的佛法,仍旧是修不来的原因。事实上自己要检讨自己修行的心态及是否依教奉行?
支架弄正、四平八稳,心自然就正,心一正,气自然集中。气不是用想的,如此依前要领久而久之,气自然充足,气自然现前。反之用脑袋不停搜寻、找气、即是堕入烦恼,是以「烦恼心」在修。任何境界都是自然现前的,你只要找个起修的开头,如同师父言:把坐姿弄好,坐下不管思绪、不管清净与否,光明或是黑暗,把心摆定,不作对治、接受它,不起分别,不用额头、眼睛往身体里看,不用额头一直去感觉,把你的身体及心打开,整个肋骨、脊椎、后脑勺打开,把所有身体浊气、内心的思绪全部释放。放得下放空,才能得大自在。若不敢放,老是计较「我空了没有?」,此人成不了大器。听闻佛法,是要依照佛法去实践,不该只是「听」,而修又不照实修,直心打开,先把自己搞定,再来谈其他修行。这是师父在讲弥陀法前再一次重点提示。一切的修行密法,都在这里开始起修。
       中脉、中心轴,死了之后,是沿中心轴出脱的,从顶轮上去。所以在有生之年,要能生死自在,必须要把心沉静下来,心不乱动,意识集中,如此中心轴才能现前,心识才能完全凝聚在心中。这是一个基本。为何教授多年,你们仍不肯行之,天天嘴上言求解脱、想学佛,你们却从来不肯照实行之,又觉痛苦,又觉要追寻佛法,人格上有所错乱。如此矛盾至极,师父已教授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了。
二、无边业识
       在此基碍上要教授弥陀修法。人一辈子,何以会成如今这样,何以发生这么多事?这叫业力,学佛者都知,累劫业力藏在八识田中,万般皆带不走,唯有业随身,随着一世一世轮回,累世以来业力,所有牵扯如千丝万缕一般,和深层意识纠结在一起,以现在心理学来论,有很多潜在人格,每个人都有不同倾向,所以价值观即有所不同,思想亦就不同,即就遭遇不一样的人生,发生不一样事,这也就是各位不一样的一辈子。
       佛教言「因缘法」「因果关系」,有因,亦要有「缘」,累劫以来所有的业识种子,都在八识田中,都在深层的内心。从小所受到的打击、创伤,一路走来种种坎,都烙印在内心深处。凡走过必留下痕迹,以为只是走过,但每一点一滴,都在影响你的人格、人生、思维,甚而掌握你个人的喜怒哀乐,这些俱烙印、深藏在你内心,当「因」要产生作用,外在也要有「缘」这环境,因缘聚合即现一段因果。当幼时因家境不好、成绩不好,学习跟不上,而被瞧不起,内心自卑,当成长之后,身边朋友俱是出色,出色之中总有高低,朋友无形之中几句话伤到你的自心,再好的朋友,从此也不联系。这是内心的阴影,遇到因缘成熟就示现,小时候总被说愚笨,久而久之以为自己如此,甚而新信息还未学习,就认为自己学不会,现在心理学上是如此说,但佛教言「因」,「因」是种子,外在环境刚好配合就因缘示现,接受果报。
       有时内心沮丧,低沉、烦恼、或者去做莫名其妙的事情,点滴都来自内心往昔所种下的因在妄动,如果一个人可以将无始以来的因素净化,内心就没有烦恼。生活即可快乐,就是极乐世界。所以念佛求愿往生极乐世界,这是错解弥陀思想,当下即是极乐净土,当下即是极乐世界。若是信仰弥陀,就要做到如此。而不是一个逃离的思想,这世界不好,所以要去另一世界,那世界很快乐。但此刻你在这个世界,要如禅宗所言:「照顾好眼前」,顾好当下,你还在此,要正视这个「当下」的问题。将无始以来的因素净化,内心就没有烦恼。生活即可快乐,就是极乐世界。
       无边烦恼,即是思绪要解开,思绪一解,当下即觉人生有意义、很快乐。回家为孙子、儿子煮顿饭、做件事,觉得吃饱喝足、事情解决,内心会觉得安慰、满足。因为担心、烦恼都解决了。人要长住极乐世界并不难,参透自己的心,参透自己烦恼,即可得到极乐。
       有人常活于过去,常云:「从以前回忆到现在,如今这把年纪,十八滩头谁给谁听?」佛法不是要你回忆过往种种一切,活在阴暗面,而是净诸业识。有人错解佛法说:「因我有罪所以我忏悔」,如此拜忏,忏法越拜越大部,拜越大部愈能灭罪吗?忏得了你的心吗?拜完忏,忏得内心清净了吗?内心平稳了吗?内心无罪了吗?天主教中跟神父告解,如同拜忏一样。有些人告解以后,将罪丢给上帝,不管上帝答应与否,觉得己身已得赦免、宣判无罪,你是否觉拜忏也是这样一切罪丢给佛。学佛者应该从心上下手,此生有无意义及价值,都来自于内心的认知。如果只是将罪丢给上帝、佛菩萨这样即无罪,但你的内心仍旧沉重如是。不是去想有何罪过、要如何忏悔、如何告解,不须这么麻烦,契入空性释放阴暗面,常住光明即是。
三、释放阴暗面
       一切众生佛性本来清净,离开一切染着、善恶,本自清净、无瑕无秽无尘垢,话虽如此,但道理能对治内心吗?要将此理论细听,所有弥陀思想是将内心阴暗面完全释放,不只是阴暗面,连光明面也要释放,善恶都是业报,跟心性解脱无关,但和个人因缘法相关,造恶业,自有恶因缘,须以报还报;但心性解脱是直下,是你的价值观,你的想法,「你觉得你快乐吗?」母亲在恶劣环境下拉拔一群孩子成长,让每个小孩都能成就各自光明前程,拉拔过程中是辛苦的,但母亲仍旧带着微笑,因其觉得「值得」。心态决定一切,不靠外在示缘而决定。故今天学习一切佛法,也要在心中觉得「值得、安心、自在、安乐」,而不是我会不会中乐透大奖,抽奖中轿车快乐,老板要我加班不快乐,不是从现象去衡量,亦非用钱财去衡量,是要问己心「快乐」吗?往内心求就是佛道,往心外求就是外道,不得见如来。不能见到佛陀的真正教义。我们要先能理解所有烦恼痛苦是这样来的。
       了解了个人的痛苦烦恼是这样来,但是我们讲你有什么烦恼,你也讲不出来。你现在高兴吗?你学佛这么多年来有法喜吗?好像没有。因为我一直都修不上来,那什么叫做修得上来?因为你所有的事情都落在对待,从来没有直心去修行。没有目标、没有比较,就是为了修行而修行, 很单纯的心去修行,修行这么久,你都很痛苦,因为你一直追求成就,其实什么叫修成你也搞不清楚。因为你的思想知见里面根本认知就是错误的,认为看到佛菩萨就是修成了!认为可以念咒语帮人消灾解厄我就修成了!认为我自己修行的时候看到自己发光就修成了!你看到菩萨现前,又怎么样?你内心怎么样,一阵激动吗?觉得很高兴吗?有什么好高兴的?因为别人都看不到而我看到,所以我很高兴吗?你的内心的菩萨性德现前了没有?你看到的佛是不是假象呀?是不是意识制造出来的?就算祂真的来了有什么好高兴?你的心还是凡夫,你还是不解脱,还是落在对待。要这干什么?这个不会让你快乐。各位要分辨自己的心,我看很多修行人嘴巴说要修行,要追求佛法,要证得菩提,要证得法喜、常住安乐,但是落在追求,落在分别之中,满脑子的思索就是不肯死心蹋地的学佛。学佛只有一个重点:老实学佛。一步一脚印,不要问为什么。就是喜欢打坐、修法这样而已。单纯的心就会完全的相应,像各位的心这么复杂,要求这么多,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,照到你里面的影像全部都破碎,杂乱不堪,不成人形。这些都是你们生活写照。
       不论禅宗或世间所讲的一切事情,人生在世只求一个安心。把自己的心摆平,求得安心。佛法可以让你安心、抹平你的心、放下追求的心。不修整不对治、不起分别。佛法只有一个,没有分哪宗哪派,这一条路一定是这样子。万般皆不用,安心坐着就好。不要连坐着、吃饭、睡觉都起烦恼心。各位俱有年纪,当回顾从年轻到现在,你可以改变、掌握多少事情?当正在高兴的时,过不久,一件不幸的因缘发生。当觉人生放弃、绝望之际,又见人生希望。人即是如此,没有希望,一点点打击、消沉、堕落下去,放弃直到不再困兽之斗,最后沉浮在命运安排之下,一丝反抗能力俱无,人生绝灭,没有希望及明天,但有时以为一切都没有,就死了心。死心反而好,从前千般抵抗只因不甘愿,挣扎努力,最后放弃挣扎,倒不如讨个安心。心里反而坦然。类似如此经验多数人都有过,师父也经历无数。
       本以为从此以后,心安定下来,领悟人生无常,人生即一场空。可是,人走到绝望、希望破灭再破灭,彻底绝望之后,又看到一线曙光。本绝望的事情,开始有转机、有希望。有时要一个人,到最后放弃挣扎、努力,要接受恶劣的状态,是非常的困难。放弃的过程中,最后接受时,心中释然。觉得似乎领悟了生命,当事情转机,心却也跟着动了,开始追求起来。这些即是众生的烦恼心。一有希望,就又开始躁动。我常对得癌症的人讲道,当被宣判之时,彷彿这世界是被毁灭的,完全没希望,如冷灶了无生机;当放下之后,只求一个小小的心愿,希冀不要再恶化即可。忽而因缘转变,癌症治好。当时一个卑微的希望,单纯想要癌症病愈,平安维持现状就好,不敢再奢求。但菩萨示现很多很好的事,整个心又开始蠕动。众生之所以为众生,是妄心不歇所致。
        当无希望之际,心可安份,对人生只要「这样就好」,反而许多事亦可放下。吃也简单,生活也规律,一切循规蹈矩,希望维持身体健康。但一有希望,治愈之后,以前生活又恢复,不多时癌症又复发,这就是众生。《地藏经》云:「出此罗网,又入彼罗网。」修行只在了解己心,参透自己习气无明,无须去了解他人的心。是否真的可以「性定」?是否可以心安稳?要把心参透,要把自己欲求参透,看清自己价值观。
       各位都有心修行,师父此刻帮助各位检讨,为何各位修不上来的原因。你们从来没问过自己要什么。没有定下心依法修行。三世解脱忏法里面《释然赞》提到:「此一回又一回,无边心尘恨悠悠」,内心释然,你能做自己的主人否?要解脱,先做自己的主人。先把自己掌控好,不要随顺自己习气。今日师父所言就希望挑起各位面对自己的深层意识的翻腾。
四、弥陀思想
        弥陀法很简单,弥陀思想不是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是死了才去。弥陀世界是极乐世界,指的是阿弥陀佛,祂以莲花作为代表,九品莲花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是我们身口意、贪瞋痴所制造出来,一一三密中又有身口意三密,三三为九,在众生来论即是九识,转九识成就佛果,九品莲花就是九识清净,清净就会快乐。犹如《般若心经》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「心无罣碍,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」,所以弥陀思想就是一清净,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,表清净。内心中无烦恼、担忧之事,常处快乐之中,内心无比满足。此为极乐世界。
        一亡者何以死后会堕入恶道须人超度?如何超度,是念菩萨经典还是无敌咒语?依佛神力赦免亡者之罪,但问佛菩萨凭何可赦免此罪?谁使佛菩萨、上帝有此权力能行此事?我们都要如小狗乞怜般,企求上帝、佛陀照顾,若如此佛陀得向何人企求照顾?佛到底具何神力可以加持我们?这些问题是否都一一想过?
       在我个人的超度经验而言,直接佛经的开示,修法者注入本尊三摩地、弥陀思想。一切众生将内心纠结的部份打开,将无边烦恼放下,如此恶业皆空,定业亦空。瞬息之间即可超度往生。这是真实不虚之言。
       弥陀思想,其实是转九识成就清净,成就佛果,莲台的高底其实是八识清净到何种状态,清净到如何程度,亦可得至同样的法喜。弥陀思想,最重要就是极乐世界思想。人生中最重要的修法,是此刻你快乐吗?你满足吗?这才是弥陀思想、本尊三昧。
       弥陀思想是清净、放下所有思绪,得到究竟安乐。莲花开敷就如心之放开放下,\现世即可得安乐。只要从思绪之中解脱,当下即是极乐世界。从自己思绪中去参透个人的无明烦恼,先言前行,明日再深入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宝海论坛 繁体中文

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

GMT+8, 2024-12-22 23:2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