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海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真言宗 宝海
查看: 169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本覺讚受戒頌發願頌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2-13 10:25:1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本帖最后由 玲貳 于 2015-2-13 10:26 编辑

本觉赞略释
归命本觉心法身,常住妙法心莲台
本来具足三身德,三十七尊住心城
普门尘数诸三味,远离因果法然具
无边德海本圆满,还我顶礼心诸佛

「如实」乃当下,即原始、原本;亦即不增一些、不减一微,是真如之本性;因此举凡一切的思惟、形相、音声皆不着染,若有皆为诸尘。所以,应放下一切,悠游轻盈之心情唱颂,要先能「放下一切,不求任何」,而且「不急不缓」才能真实地与自己内心深处相接触〈此内心深处是唯一而绝对的,是孤独无偶,他识不知的〉,也就是必须「本着放下,以清净中自现清净」,让法音自然由心田流现,此刻则陶冶在此流现的悠扬中。内心之清净本不可说,无以言表,但为方便乃立下文词赞偈,歌颂赞叹自性,正如「清净」无以言喻,仅以无垢不染的白色莲华作为阐扬之代表,所以不要被偈中之文词所拘,不可在文字上作思惟,也就是不要误作「由外而内求」,而是「内而自现」;这是唱颂本觉赞应有的基本且重要的无上口诀。

「归命本觉心法身,常住妙法心莲台」

其实佛性是没有任何形相,也没有任何言语文字能描述的,无奈众生心垢尘染,无以见佛性〈也就是无以见如来〉,所以才善巧方便,顺应众生执相之心,而有所谓「大日如来的形相」;借着此假相之面睹而了知原本之面目。大日如来乃一切之总体,具足一切佛德,所以真正清净自成大日。而所谓的菩萨等,不论何尊皆代表一一佛德所现,此现可能是不同的因缘,因应众生之心识或乘愿而现诸形,所以若众生之心能圆成某尊之德性,则成就该尊,也就是代表众生去除了某些无明尘垢,或说断除了一种烦恼心,也就增加〈证得〉一分佛智慧;所以,也成就一尊金刚护法身。如果众生能以歌声而断烦恼而契入佛性〈清净〉,则此刻即为金刚歌菩萨之示现,也就是说此刻之心已成金刚歌菩萨,其示现,也就是说此刻之心已成金刚歌菩萨,其自内心之言语即为金刚歌菩萨之真言,形表于外之梵行即为金刚歌菩萨之身境,如此便具足菩萨三密。所以举凡一切无量菩萨皆是众生转尘识、业识而成之佛智,而成就之功德体。

众生之心皆具八识,而眼耳鼻舌身五根乃人类对周遭一切有所觉,有所知的由来,也是对色身香味触五尘感觉存在的原因,这也就是「成所作智」的具体表征,由此人类能觉知有形世界之存在;以入世而言,众生因此智而能作对立、分别,诸如冷热、喜怒、黑白、美丑……等;以佛法而言,众生以此智来观察诸法本空,了解一切迷妄之实,进而察觉事之真性,导引众生契入佛性,这就成就了「妙观察智」。人若无此妙智则不能看清事情之真相,就会过于执着,引来无边无尽的烦恼,甚至增添无限的贪、瞋无明,于是陷自心于无限的痛苦深渊之中;若能具足妙观察智,而且能如实受用,则能了知真理及佛法之真谛,于是熏习乃渐生「平等性智」,于是能远离一切的分别──平等义,不被事相所困而住入真如平等,所以「平等性智」具足即能成就一切,正如清明圆镜能照澈一切景物,无所分别,不执于任何相之存在与消失,故能体照万物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,能体证真如本性,但是只能照知、觉知一切,称为「大圆镜智」,但不能受用,正如心中有不可名状之思潮,但又不可外现,一直到「心行灭处,言语道断」第九识才能完完全全展露,才能完全受用,如此才成就「法界体性智」。所以对于众生之八识,无以言状乃假「八叶心莲」有相而示:而白色表清净,正如白业表清净识,而「中央莲台」即表法界体性智,即心之本;由自性流出无量心识转成无量菩萨,因此一一心识即为一一法门,每一法门皆可契入心之本体,即每一门皆能入实乃至开演而用,所以真实清净即本具、本觉,理智二全即心法身,一一妙法即能开演,亦皆能如实契入,故称「妙法心莲台」,所以本觉赞的首句「归命本觉心法身,常住妙法心莲台」即道尽了真如本体。

「本来具足三身德,三十七尊住心城」

所谓「三身德」乃指「法、报、化」;法身犹如一个人的思想、精神或理念;长相即是报身;以此报身去担任不同的身分、角色就如同化身;故任何人皆本具足三身德,因此「本来具足三身德」,就真言宗而言即为「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三密具足」,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此三种德性,若能将此开展,一一呈现则具足三十七尊。〈三十七尊乃大日如来以四方佛来阐扬其功德,每一佛又流现四菩萨,故共有十六尊;再加上八供养、四摄智、四波罗蜜及五方佛,一共三十七尊〉此三十七尊既是由众生之本性莲台向外开展,一一流现转成,所谓自性莲台即是胎藏界,是三十七的整体,心包括了三十七尊,故称「三十七尊住心城」。三十七尊由自性展露,故应无时不刻在众生的心识或言语、举止之间,生活上每一环节都蕴存着,只是众生心不清净缺乏智慧,迷妄失真而不得见,如能了知此本源,故则能深体「即真即俗」的甚深道理,若离开尘染尘识的娑婆世界,何能察知净土的存在,更何处有净土可求。

「普门尘数诸三昧,远离因果法然具」

人由初生、成长乃至年老,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,尝尽了喜怒哀乐滋味,世事的变化诸多,心中的感受亦不可言喻,这种体受是整体而不可分别的,如果将这种内心深处的感受,以次第强作分别时,就是无量无边心识的化幻;但是以已经解脱的现在来说〈因为过去的一切,当时的感受虽杂沓,如今已是过去往事,对内心感受已不再如前〉,此心识即为经验的累积,智慧的成就,而且每一阶段皆有智慧生成,所以方便而说,众生心识放诸于外有如微尘剎土一般多,能成就之智慧亦是等量,故曰:「普门尘数诸三昧」。

「无边德海本圆满,还我顶礼心诸佛」

过去的种种,不论是非好恶等,皆成过眼烟云,此时此刻只有自心彻知通明,所谓「如实知自心」正是这种写照。既能抛舍心中之是非,就是远离因果,而内心却是清明朗朗,自可法尔自然。众生之所以为众生,这就此般是非、对立、分别不能远离,所以尘垢积累、无明日深,当然不能清明自照,何能显自心本性,因此终究不能成佛。一个人如果能远离因果,法尔自生,则了觉清净圆明之本性,至清获新自在,即能放下一切,不着任何色相,具足圆满。诸佛诸相亦是圆满德海所现,所以无所分别不着相时,则一切平等,故自心顶礼皆是心之所现的一切,也是自心顶礼自心,犹若大日与四方佛之相互转供,故称「还我顶礼心诸佛」。

受戒颂
我等至心受四归,大日如来为戒师。
我依身密如来部,我依口密莲华部。
我依意密金刚部,归三宝竟住平等。
无诸戏论修三密,唯愿大日阿遮梨。
授我三世无碍戒,自性修行四重禁。
不舍三宝菩提心,顿具清净一实戒。
周遍法界证大觉,转妙法轮利群生。

一、「我等至心受四归」─所谓「四归」是指四皈依,也就皈依上师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密教优于他教之处,乃在加设依止皈依于金刚上师,因为无论根器深浅利钝之人,任何思想、理趣、仪轨等一点一滴,非经由上师口授心传,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相,纵然祖师大德有所流传,却也易令人着文字相或误其真谛妙趣;所以教密行者皆必须以皈依上师为最根本,唯有以集「佛、法、僧三宝于一身」以上师为依止,才能求得出离。而且所谓「皈依上师」,不只是仪轨等方面,应是与心一体,完全托付;正如往昔无数成就之高僧大德,不惜牺牲生命,断舍一切,一念一意只在受持上师之所传、所谕..。所以自古而今乃至未来,皆是因皈依上师〈至心〉才能证得菩提。而所谓的「上师」,除了眼见之肉身外,最重要的是心中的上师,将心中上师与肉身密密结合,见肉身如见心中师,对心中师犹如目睹肉身,两者等无亳别,在日常言行中皆以之为依止,才不愧为佛门中人,堪为密教行者。

二、「大日如来为戒师」大日如来乃自性菩提也,圆融无碍之菩提乃如大日,能大公无私,无所不至,能遍一切处,照一切物;菩提自性无任何分别相,心中坦荡荡,正大光明,不假任何修饰地呈现于应现之处。大日能雨生万物,令万物心胸宽阔,正如自性之清净无别,能生一切、包容一切,不分时、不分地,无远弗至。所以我等应以大日如来为戒师,为指引导师,希望大日不舍悲愿,一者指引已迷的我〈众生〉,一者回归清净的摩尼自性;「我」是种种因缘和合所成,是一种幻化,身外的众生〈也足另一族的我〉,也是他种因缘所成之个体,也是无数幻化他身,这些都是心念所迷所成,如果心无所迷就是清净本体,就不会衍生无数幻化之身与任何一草一木,所以以大日如来为戒师,一方面是愿大日如来不舍悲愿作为吾人之戒师,使我们能受持一切,以回归自性;一方面也直接以自性之清净为导师,以断错止念。

自性是实相慧,不被外相所转,不为外因所束。能离开一切分别、一切思惟,而能直知原本真谛。至于人类现有之知识皆属世间的知识,非真正的「本明心慧」,也就是它并非「般若智」,它只能帮助人类认知事相而已,甚且可能给人类造成误导,造成极相背之判断与认取;譬如某些地方之习俗,对去世家人之处理,有「入土为安」的观念,所以在尽短时间内将予下葬;但他地风俗却视之为大不孝的行为……。或又如世间有人认为家中不应供奉地藏菩萨,认为它是主管阴间鬼魂,若供之则将招引无数鬼魂,弄得宅中人畜不安、事事不顺……。诸如此类事情,烦多不眦。这些说不出一个真理的论调〈姑且称为「知识」〉,给人类带至无边烦恼,这是所谓的「所知障」。而「实相慧」乃不假言说,完全由个人修持证之,一切形式外相皆是一种指引,借此而消除执迷、了觉真相;换言之,「实相慧」能觉了诸法,乃非空非有,亦空亦有,是为「自性三宝」。〈另依据蒙山施食其中有述:「释迦如来阅睹明心,树王得道,是为佛宝,说四谛十二因缘是为法宝,初度五比丘是为僧宝」,佛灭度后,佛之舍利、刻画、雕塑为佛宝,经典佛卷为法宝,剃发染衣绍宏佛法,是为僧宝─此称住持三宝〉。

实相慧是非空非有、亦空亦有,要「空」有「空」,要「有」有「有」,但非「真空」,亦非「非有」。譬如「白花」在平常的知识里,曾告示为「无比纯洁,毫无瑕疵」,所以当心境好时,看见白花便顿觉喜悦;但心情不佳时,白花又让人勾起无限悲伤或不堪回首的往事,这时白花又代表「消极悲凄的知识」。所以这两种皆非真正的「实相」;今者乃须泯除一切分别,还其原本真相─「花就是花」;不假任何思惟,当下即是,它是原本具在的,不需人类赋予名称或代表,乃至不需欣赏的角度、鄙视的眼光,它仍然本具存在。所以,花是圣洁亦非圣洁,是悲伤亦不悲伤,这便是「非空非有」、「亦空亦有」,亦是心之全体,圆满的觉受,直下承担;即用心直接去体受,不作任何分别,即以圆融之心,了觉诸法本空,如自心实相。以此心照诸世间一切事情,反而能看出事之本来面目,也不会为世俗的不同说法,莫衷一是,或落入某种圈套之中;或对于过去或现在所处之「悲伤」而悲伤,也不会为某些「喜悦之事」而狂喜,于是很多事情虽已发生,很多人物皆在变迁,但在心灵上只趋向于平淡而不执于当中。因此能打开心胸,包容一切,不被某点或某事所束缚,如此便无「得失之心」,于是在一切处皆能自在摄取,不偏于空,不偏于有,也不偏于非空非有,于一切时处皆能全体体受,三谛俱足,安住全体体受之法性。

三、「我依身密如来部、口密莲花部、意密金刚部」---我依甚深微妙之菩萨行,开展自性三宝,自性原本清净,但因着染身、口、意而不能展现圆融,故皈依之旨在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。而所谓之「身」乃日常之一切言行举止,若「觉」则为如来体,为如来身,为清净「身密妙行」;若「迷」则为众生身,为着染「造业身」;换言之若「觉」则每一言行皆西方人一尊一尊的如来示现,因此,迷之众生应皈依清净之「身密」,使每一行举皆属妙行。众生每一个行为之中皆包含了初衷之「意」及「口」与「身」,所以,每一言行若归于清净,则表示依止于「身、口、意三密」三部之间,此刻便具足一切,故虽是成于心中言行于外,若「觉」则为清净妙体,表面上是一般言论行止,却具足无垢妙意,能令众生脱离迷境,心开意解,了知事情真相,此为「莲华部」。如周围之人遇到困心之事,经吾人的话语而能豁然开朗,不再执着,此即为「口密莲华部」。如果以已安住妙理之境,以心之所觉,透过口传,令他亦同时安住清净妙理,了知事情真相,这就是「金刚部」。

所以,佛法并非深奥之哲理,只要行之于日常,加上不断的修持安住,从内心整体提升,进而去除分别,清除三毒而认知真理,当事情发生时,便可以一颗清净之心去处理、对待。

四、「皈三宝竟住平等……转妙法轮利群生」若以身口意三密无上甚深妙行皈命于自性三宝,大众皆同时平等如实,则在生活上自然不会产生颠倒,不会不明真谛所在,此心常住法乐境中,自说清净,没有任何的执意、戏论及妄想等,达无「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」之障碍心,便不在生死流浪轮回,能自性圆满守护。总言之,「受戒」乃是吾人至心皈依清净、皈依自性,守住整体,而将心之所受展现于日常言行,并使周遭一切人等,亦能如此受持,远离诸执着,如实展现清净三密妙观妙行,而无任何障碍,这就称为「三世无碍戒」。所谓「四重禁」即指「四重戒」;四者,一为犯淫戒,二为犯盗戒,三为杀人戒。四为大妄语戒;此句是指修行若能不忘失三宝清净之心,则自能清净无疵.远离四种戒犯;也就是清净之间自然俱足一切戒,不染一切浊行,是不守而守,守而不守的当下即成。此圆融圆满即能包含一切,周遍法界,即为清净一体圆满戒,若能安住便是证知「大觉」,因此密教的「发菩提心」,便以圆满的月轮为表征,象征俱足三宝菩提心,就是去除一切念、一切意或迷,皈止于不假丝毫思惟之本体,于是毫无分别相,自能利益一切众生,却非曾起任何「利益众生」之思惟〈包括慈悲度众生,自利利他等戏论〉,这便是真正的转妙法轮利益群生,若有「人我众生相」则落入思绪,便非真正净菩提,更不是广利群生。

发愿颂

众生无边誓愿度,福智无边誓愿集。
法门无边誓愿觉,如来无边誓愿仕。
佛道无上誓愿成,过去恩处共成佛。
现世恩处增福寿,善恶知识及怨亲。
信谤见闻随喜者,因我所修功德力。
同乘安稳法印车,我是中台游四方。
直至金刚内道场,自他同入光明藏。

五、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福智无边誓愿集」---「众生」分为身内及身外二种;众生是因「自我」之分别才存在,世上本来是没有「我」的〈应是与「众生」一体、一性的〉,却因为有「我」的意识执虑后,才有一个「众生」,乃至无数众生,所以众生实际上是无明心识的投射产生,是有垢染之境所现化的有相体。所以「众生」实为无边烦恼;换言之:无边烦恼是成于心识田中,众生是心田中成熟果实的形体,正如内心有「忿怒」意念,便呈现出忿怒相之众生〈我〉,或但见此意念所召感的无数忿怒众生〈他〉;若内心生起「百八烦恼」,使现「百八众生相」或见「百八众生」。因此唯有净除内心烦恼,我相他相众生才自尽去,如果三业皆清净、圆满,则天下众生皆能清净圆满,觉知本性,所以地藏菩萨欲度尽天下众生,无非在指引众生应断尽烦恼,度己亦度他,己成则他亦成,也无怪乎释迦牟尼佛顿证大觉时,自言:「天下无众生可度」。所以众生就是我,我心即众生,去除心中垢,众生皆成佛,而不需另起意生慈悲,抓个众生来度脱。

自性不假言词、不假任何相,不着任何思惟,是为空:大空能容生一切妙理妙行,是为有;故真空能生万有,万有来自牟尼自心,所以了觉自性即自具三密妙深妙行,获至无上福田,此刻才是真正福智庄严妙趣。因此,契入自性乃是种植福田的最妙药方,契入自性就是往无边福智之誓愿而行了。我等切勿有「抓个众生来度脱」之执心,复设「另作布施于他众以求取无边福智」之烦恼心。

总而言之,「度众」与「福智」实无可度亦无可集,但往清净菩提,则众自度,自成佛,亦也聚集无边福智。六、若能了知前项所述之真实义,则同会「无法门之念,不以如来无边誓愿为念」,也没有所谓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法门乃自性本具,自心所开展之妙乐,此时乃在「觉」法乐,已离一切戏论,安住实相,行所当行,任运自然,又何来另求法门以「觉」,另求如来之「仕」,更无佛道可「成」,只要安住圆满实相,则自然已觉已仕已成,俱足一切。所以自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以至「佛道无边誓成」皆是同一理趣契入自性,深密妙行。

七、「过去恩处共成佛……自他同入光明藏」---这是在因地上的自心回向,是一种感恩之愿。密教或一般佛理皆曾述「因缘生灭」;尤其今日听闻佛法,是累劫以来无数因缘所促成的,故对累劫的一切一切皆应存感激之心,希望彼等皆能如此净除一切烦恼,证知自性,安住清净。而对于现在,今世给予我们无上顺缘的一切,更存感谢,愿他们增福增寿,能放下安心,同俱成佛。至于善的知识、恶的知识,乃至怨亲或信我者、毁谤者,在此圆满清净之际,亦能包含无别,而起同等的誓愿,愿彼等皆能随我之安住,而同住妙法心莲台〈即金刚内道场〉,安往光明秘密藏之中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宝海论坛 繁体中文

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

GMT+8, 2024-12-22 16:0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