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海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真言宗 宝海
查看: 132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入真言門住如實見開演彌陀經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2-9 16:39:4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入真言門住如實見開演彌陀經

「阿彌陀佛者,是自性法身、觀察智體,一切眾生覺了通依也,自證一心,觀見諸法實諦,自證諸法,遍知眾生心品,是故一心體相,悉攝二諦〈真諦、俗諦〉而無差,九界色心,同備五智而森羅。然則四曼聖眾,本住五蘊假身常恆。三密諸尊,常居九識妄心無邊。一心即諸法,佛界眾生界不二而二。至如己身外說佛身,穢土外示淨剎,為勸深著凡愚,利極惡眾生也。隨機說法,秘實義顯淺略。法身實說,開實智遮執情。故悟一心深源,九品心蓮,等開九識淨心,證三密現覺,五佛相好,同成五根色身。三業外無佛身,真妄一如,五道內得極樂,覺此理趣,即時心是名觀自在菩薩。於有為無為諸法,即覺一心平等,理無障礙,故此心究竟,離分別取著,而證性德一心,故名為阿彌陀如來也。」

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,在佛教界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量。對中國佛教之影響更為深遠,所謂「家家彌陀、戶戶觀音」,究竟阿彌陀佛,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,真正精神意義、特色何在?如同以前講解普門品時,所強調,家家戶戶都唸觀世音菩薩,人人都誦普門品,但是有幾個人能夠真正了解,普門品的內涵秘意?若只是將其經文,當做消災解厄的萬靈丹來誦讀,那就未免太可惜了!所以,我們今天仍然採取,真言密教的角度來解說「阿彌陀經」。

這部經所講的是阿彌陀佛,所建立的淨土極樂世界。它是在描述極樂世界的種種形相,此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,依其本誓願力,經過累劫修持,種種妙行,累積無量功德力,所成就的依報淨土,亦是其自証的自性淨土。所以,在正式講解經文之前,首先應該了解何謂「阿彌陀佛」?

在真言密教中,阿彌陀佛,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主導。所謂「阿彌陀佛者,是自性法身、妙觀察智體。」依唯識論之,當凡夫成時,將前五識、第六、七、八、九識,能轉識成智,分別為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,及法界體性智等五種智慧。其中,妙觀察智的作用,乃是觀察而能揀擇一切正法。此「妙觀察智」有別於凡夫的分別心,能夠觀察一切事相之緣起緣滅,而知其實相。換言之:諸法實相,是依妙觀察智而產生的。以真言宗金剛界五方佛來講,中央大日如來,即是我們的自在心王、自性菩提,祂表現出來的有四方佛,東方初發菩提心門,阿 佛。南方因地修行門,寶生佛。西方菩提門,阿彌陀佛。北方涅槃寂靜門,不空成就佛。由此可知,阿彌陀佛即是智慧性德的總體。法身佛本應無形無相,性德之體也。所以對彌陀的認知,不宜取其外相,而應直接認取,其智慧及德性。「阿彌陀佛者,是自性法身、觀察智體,一切眾生覺了通依也,自證一心,觀見諸法實諦,自證諸法,遍知眾生心品,是故一心體相,悉攝二諦〈真諦、俗諦〉而無差,九界色心,同備五智而森羅。」〈此即是透過妙觀察智用,對於真、俗二諦種種色相,乃至於一切眾生的差別心,都能完全明白、瞭若指掌,彌陀能於一剎那間洞悉,所有眾生之種種心相。故眾生一念才動,佛即能應相示現,隨緣救度。如果,把自己比做彌陀,則眾生的種種心相,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心態。

「九界色心,同備五智而森羅」,九界色心即十方法界少了佛界,除了佛已成正覺外,其餘九界,都有粗細煩惱。雖有煩惱而示解脫,因自性皆具足五方佛智。依此五智〈成所作智……法界體性智等〉,而能開出無量無邊的妙智慧,此即「同備五智而森羅」。

「然則四曼聖眾,本住五蘊假身常恆。三密諸尊,常居九識妄心無邊。一心即諸法,佛界眾生界不二而二。諸法即一心,佛界眾生界而二不二。」四曼乃真言宗之專有名詞,包括大曼荼羅、法曼荼羅、三昧耶曼荼羅,及羯摩曼荼羅等四種曼荼羅。廣義言之,十法界及眾生之身,皆名為大曼荼羅;語言文字、一切聲響,及思想皆名為法曼荼羅。山河草木、一切物質,皆名為三昧耶曼荼羅。具體而言,三昧耶曼荼羅,就是人的精神指標,例如一個公司,將其經營理念,精神具體化,以商標表現出來。又如建築師,將內心之設計構想付諸實現,建造成的房舍,此建造成的房舍,可說是建築師,內在精神的三昧耶體。羯摩曼荼羅,則是所有一切行為作業。如行住坐臥、幡飄旗搖……等。何謂「四曼聖眾」?各位應知,舉凡一一心態即是一一眾生,譬如生瞋恨心與人吵架,此即示現阿修羅身,愚癡心起即現畜牲道?著逸樂,即是天道眾生。而每一時空,都有一種心態,此無量無邊的心態,即呈現六道眾生輪迴不停。如果我們能在每一時空中,當下認取其真實的一面〈此真實相,乃離表相,離開忿怒與不忿怒……等分別相〉,即能以平常心,面對每件事情。比如一朵白花,受傷時看到它,會倍增悲傷。高興時看到,則倍增愉悅。凡人總是在,這種心境中起伏不定。若能當體認知其般若實相,了知花本身,並沒有受傷或快樂。花就是花,看到就是看到。不要加上種種思惟去分別。在此過程中,我們看到一朵花,仍然有所覺受,但不受憂傷或快樂的思緒影響。如禪宗所言「飯來張口,茶來伸手」,一切運作就是如此自然,能在此中,體證到內心的平穩踏實,離開一切分別,直下用我們的心去體受,就能發現到每件事情、每個作為都是一一智慧,一一智慧會成就一尊佛菩薩,因為佛菩薩,本來就是一種智慧功德體。「然則四曼聖眾,本住五蘊假身常恆」。身心乃五蘊〈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〉所成,但不管,此五蘊身是否,具足煩惱或無煩惱,示解脫與否?四曼的整體智慧即是佛性。一切舉止皆是佛性作用。此佛性,常恆本住,不隨五蘊假身,毀滅而消失。故眾生不宜妄自菲薄,煩惱塵垢,只不過是執著的法塵,於法性無損。若能放下妄執,則四曼諸聖眾,剎那之間,自現性海中。

「三密諸尊,常居九識妄心無邊,一心即諸法,佛界眾生界不二而二。」何謂三密?身、口、意即三密。一種智慧,即是一尊佛菩薩。所有造作,都是從身、口、意而來。故三密諸尊,即是四曼聖眾。四曼所講的,是人類的全體生活。如果將其歸類,即是身、口、意之作用而已。「常居九識,妄心無邊」,第八識是種子業識庫存體,不能造作,必須超越八識到第九識〈庵摩羅識〉,才能體證般若實相,成就佛果。依佛性而言,實有分九識,此九識在迷眾生,即是妄心無邊,迷妄之心狂亂,如同狂風吹起滿地落葉,無從收拾。但是不管是無明煩惱、善惡作業,一切造作舉止中,均含攝於身口意三密中。若能認知實相義,即稱三密,否則即是三業。此佛性,十方法界皆同。「一心即諸法,佛界眾生界不二而二」。勿執於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的外相佛,佛,乃是一種覺悟、德性。若能迷卻智顯,當下體證佛心,即是佛。「至如己身外說佛身,穢土外示淨剎,為勸深著凡愚,利極惡眾生也。」凡夫身以外,再說一個佛身,在娑婆世界以外,再講一個淨土世界,此種說法,乃是為勸解執著眾生。因其煩惱深重故,向他說,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,即可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後煩惱頓消,永享快樂。他若能信受,一心持誦佛號,即能慢慢往佛道上走,此乃為利益,此類眾生而方便設教。故又言「隨機說法,秘實義顯淺略。法身實說,開實智遮執情。故悟一心深源,九品心蓮,等開九識淨心,證三密現覺,五佛相好,同成五根色身。」在此順便說明,顯教與密教二者有何不同?有一種講法說,顯教乃應化身佛〈例如釋迦摩尼佛〉在因地上,依眾生的不同根器,而方便施教,如四諦、十二因緣……等法,引導其去除迷妄直趨菩提。

密教則是法身佛〈大日如來〉在自證法樂後,直接在果地上,將般若實相,本地風光開展出來。這部彌陀經,依眾生根器不同,亦有深淺不同之說法。對於一般初機的眾生,可能是淺顯易懂之顯教經。但是講到深奧處,它實在是,法身如來在自性菩提上,直接開顯的諸佛密要。今天開講的內容,即是著重在果地上直接開顯。以法身如來說法為主,而不同於,一般顯教所講的彌陀經。此經乃法身如來無量壽佛〈也就是阿彌陀佛,亦即胎藏界大日如來,將其內心密嚴世界,直接開顯給大家看。此即「法身實說,開實智妙蓮」,令去除我執,為顯本覺心蓮,體證一心深源。彌陀世界,不是講九品往生嗎?朵朵蓮華,何嘗不是,菩提心蓮。故「悟一心深源,九品心蓮,等開九識淨心」,蓮華乃清淨義。要離苦得樂,必須先去除煩惱心,當下清淨,即是極樂。「證三密現覺,五佛相好,同成五根色身」。

「三業外無佛身,真妄一如,五道內得極樂,覺此理趣,即時心是名觀自在菩薩。」「于有為無為諸法,即覺一心平等,理無障礙,故此心究竟,離分別取著,而證性德一心,故名為阿彌陀如來也。」

接下來我們進一步解釋「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祂的梵文名字 ??若依照梵音應該唸「阿彌達不達」,在漢地被翻譯成「阿彌陀佛」,流傳至今普遍為國人使用。其實在唐朝以來,祂還翻譯成十三種名稱: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、無邊光佛、無礙光佛、無對光佛、炎王光佛、歡喜光佛、智慧光佛、不斷光佛、難思光佛、無稱光佛、清淨光佛、超日月光佛。何以名稱中都有「光」字呢?因為光明乃智慧之表徵,佛是以智慧為體,西方阿彌陀佛又是以觀察智為體,以妙觀察智用,分別一切法。如果,沒有妙觀察智,我們又怎能學習一切事物呢?所以諸法,均從妙觀察智中產生。以下一一解說十三種名稱的涵義:
無量壽佛
佛住在法界宮中,法界宮即眾生心殿也。不生不滅無始無終,故名無量壽佛。
無量光佛
阿彌陀佛,以妙觀察智光,遍照無量眾生、無量世界,于一切眾生種種差別心,均能了知而方便救度利益之。
無邊光佛
代表妙觀察智慧光沒有邊際,周遍十方。
無礙光佛
表妙觀察智,于有為無為的真俗二諦,乃至於實相、實性,一切眾生種種心相、草木山河等法,於一切處剎那之間,均能俱時證知,無所障礙,這種智慧叫做無礙光。
無對光佛
以妙觀察智用,最後即能體證自心的實相,自心實相乃離開一切分別、對待,因本自無妄想故名之。
炎王光佛
依妙觀察智,而體證到諸法,緣起性空。這種智慧能令我們去除無明,面睹實相,就好像世間大火聚,熾然赫奕,照眾生意識無明暗,燒盡煩惱塵垢,同時又讓智慧光芒充射宇宙,「王」是一種尊貴最勝的意思,故炎王光即火焰之王,能摧破徹照一切無明黑暗。
歡喜光佛
依妙觀察智用而證得自心光明,當其安住於金剛光明心殿中,自然會自證法樂而法喜充滿。
智慧光佛
依妙觀察智而產生智慧,能「分別決斷真俗二諦之實義,能照察一切有為無為諸法,故名智慧光佛。
不斷光佛
依妙觀察智,不斷地發現很多真理實相,不斷地產生種種智慧,因此就能夠常恆不斷地自受法樂。
難思光佛
一般而言,妙觀察智可分為,因地和果地二種。我們現在所講的是法身如來妙觀察智用,乃直接在果地上開展,佛的妙觀察智不是一般聲聞、圓覺、菩薩,乃至於等覺十地菩薩所能夠比擬的,所以稱為難思光,其光明智慧難以心思口議的。
無稱光佛
如同難思光一樣,佛的妙觀察智用,乃我輩凡夫聖賢之智力所不能及,難以稱量讚揚得盡的。
清淨光佛
依妙觀察智,而體證諸法實相,本來不染六塵,本自清淨無垢,故名之清淨光。
超日月光佛
太陽只在白天照射,晚上則換月亮現身,當天候不佳烏雲密佈時,日月均隱而不見,且日月壽命亦有盡的時候,因此它們並非常照;而法身佛的妙觀察智光明,乃眾生本具性光,不生不滅,本來常住,不分晝夜、不分時空、無處不照,三世常恆從不間斷,故名超日月光。經由上述十三種佛名之內涵解說,我們才能體會,何以稱誦阿彌陀佛為「萬德洪名」,且對於「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,九品度眾生,威德無窮極」之讚佛偈語,確為名實相符,其來有自吧?

接下來介紹阿彌陀佛梵字???之涵義:

第一個「?」字

是一心平等本不生義,當我們開口但還沒開始講話時,或者驚訝時,張口結舌那一剎那之間,大概就是「?」,在「?」前面的心態,乃是未發生之際,一切都還是在開端,此時什麼都有可能發生,每個人每種心態都是平等的。本不生之際,就是原本一切的根本。因為我們講話都是從〈?〉出來,一切都是從內心本不生之際開始,「?」字在真言密教歸屬于佛部,它代表萬有,是法界之體相,因為?字本不生,什麼都有可能,什麼都不可能,此即是整體。

第二個「?」字

是一心平等,無我大我義,屬于蓮華部,它代表空,依妙觀察智,可以體證到諸法空相。此時離於一切塵垢,而得到畢竟清淨,有如蓮華般居塵不染。

第三個「?」字

是一心諸法,如如寂靜義,它屬于金剛部,如來妙智自性堅固,能破除一切無明妄想怨敵,而證得金剛智,它代表中道。若以天台宗「空、假、中」三觀來講,「?」是假是有,「?」是空是蓮華,「?」是不二是中道。以上是簡要說明,阿彌陀佛之梵文字義。

在正式講經文之前,我們以下先將淨土的種類,九品蓮台的內涵意義解說清楚,掌握其精神要義,後再聽彌陀經,才能了解,淨土思想真正意義。

依據淨土思想,西方極樂世界可分為: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,實報莊嚴土,及常寂光淨土等四種淨土。常寂光淨土,純粹是佛的世界,只有佛才能到達,此世界沒有任何菩薩存在。實報莊嚴土,是七地菩薩以上才能往生其中;方便有餘土是菩薩、羅漢等聖眾所居住的,此土沒有帶業往生的凡夫;凡聖同居土,則是有凡夫,也有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等聖眾。依佛身而一言,顯教分法、報、化三身,密教則言四種法身;自性法身、受用法身、變化法身及等流法身,上述四種淨土,可以分別配屬於此四種法身。

自性法身,乃不動之真如自性。本有菩提心,猶如我們的中心思想,故配屬於常寂光淨土。此土乃自心秘密淨土,唯佛能通達。如同內心最深層的世界,知己好友尚隔絲絲一層,唯有自己能獨享。此世界在真言密教來講,就是密嚴淨土〈內心秘密莊嚴的世界〉。

受用法身可分為,自受用與他受用。當自己體悟自性而產生法樂,叫做自受法樂。如果將內心體證之思想傳播於外,讓眾人亦能如實受用而產生法喜,此即他受用。根據此自他受用原理來講,在世間的作業,也離不開自受用及他受用。

自他受用身,乃是從本有自性菩提心流現出來,故稱為法身。依妙觀察智用,會證悟很多不同的三昧,開展出種種智慧,依此智慧上的體受,產生種種的依報。再以此依報莊嚴其世界,此即實報莊嚴土,須知此「實報」二字,乃是,以般若實相作為依報。也就是體證無量實智妙心,用以莊嚴其土,此智慧,非一般菩薩所能企及。故此淨土,須等覺菩薩的智証方能往生。

方便有餘土就是變化法身,依一切妙智方便示現,方便攝受,隨緣度化,故云變化,也是由內心自性菩提流現出之一種,乃為地前菩薩及二乘聖眾所現之應身淨土。

依世間法而言:

凡夫亦有變化身,因環境、時間及對象的不同,我們必須時時扮演,父母、子女、上司、部屬,夫婦朋友及師父徒弟……等不同的角色,一天之內身份變化無窮,若能以認真負責之心態,運用善巧智慧,去做好各種角色,也就是變化身的原理。

凡聖同居土,配屬於等流法身。

乃佛菩薩為度化眾生,而於九界中隨緣變化,隨流等現,故言等流身。當內證到某種智慧,然後將此智慧,運用於事相上,賦予此事相新的生命〈如蓮華代表清淨,燈明代表智慧……等〉,如此,也叫做等流身。舉實例之「山色無非清淨身,溪聲盡是廣長舌。」這是蘇東坡當下體證的心境,投射於山水之中,於是山變成諸佛的清淨妙身,溪流聲變成諸佛的清淨法音!所以真言宗講,一草一木、一瓦一石,皆有大日如來的佛德隱現其中,皆是大日如來的等流分身,此即等流身義。凡聖同居土,乃凡夫與聖眾,染淨雜會,此土凡夫,雖無法完全掌握彌陀德性,但是仍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往生彼土。也就是說,仰仗此一點點福德因緣,而帶業往生。

縱觀上述四土,無非吾人四曼之影射,此身四曼不離,四士又何嘗離此身而別有。

「常」就是不斷、不變動,「寂」就是寂靜,當體證諸法實相,住入如如不動之寂靜心,不受無明業風吹動,煩惱畢竟放下時,當下即往生常寂光淨土,此即成佛義。當一個人能正確地掌握自心,內心常保清淨心,即能開展出無邊的智慧,運用此智慧于日常生活中,其一切行為作業,均能令眾生愉悅法喜,而產生了他受用,此時無非已住入實報莊嚴淨土中。方便有餘土,其方便義,就是不能固執、一成不變,要隨緣應化、善巧方便導其於正途,故普門品言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善巧方便配屬于變化身,須具妙智才能方便攝受,否則方便即變成隨便。在塵世間,我們凡夫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凡聖同居土,因為此心善惡雜陳,常隨境轉,有時像聖賢、有時像餓鬼、阿修羅,一天之中,此起彼落千萬回。若非彌陀悲願開此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,對我們罪障深重之凡夫,實難出離此娑婆業海、五濁惡世!彌陀淨土,最令現代學佛者,讚嘆殊勝之處,即是此最容易往生之,凡聖同居土的示現,但請切記此土也是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!

由以上四種淨土之解說,可印證淨土宗的一句話「心淨即土淨,當下即是淨土,何處不是淨土。」但是不要將「當下即是淨土」掛成口頭禪,不了解其內涵秘意而信口開河,畫虎不成反成類犬!必須先了解阿彌陀佛之四種淨土及四種法身之真正意義,進而如實修證、如
實體受,方可言「何處非淨土」。

畢竟清淨後由此開展出四種淨土,此四種淨土皆由「心」所繫。所以「清淨海會聖眾」究竟是什麼?即是自身本具無量心智,每一心智,皆成就一差別清淨智身,每一差別身,即是一一清淨海會聖眾,皆俱足阿彌陀佛德性,旦能隨緣示現,如現觀音,或現彌陀,甚或現其他種相。

其次談談「蓮台」。「蓮台」乃表示清淨,所以乘座蓮台,只是引導執相眾生的「方便示教」,其實它是直趨清淨的意思。也就是導眾生離開煩惱,令契無憂無思、無分別的清淨識界。因此淨土的「土」,並非有形相如一塊土地或國度,而應是指自性中的心田之性地。換言之:淨土就是「清淨心地」,就是「無煩惱,無分別的自性心地」。

要往生淨土,不是以相去尋找,當然就不是用什麼工具或什麼方式,經過多少里程才能到達了!只要安住清淨的本覺心蓮,就自然已在淨土中。因此,所謂往生淨土用蓮花,或佛菩薩都坐在蓮花台上。其實就是,安住本來清淨的自性上的一種方便開示,前面說過具足清淨,就具一切佛道,能隨緣開展各種相。所以,每尊佛皆是清淨所現,也就是說,這一切皆是人人智的本覺心蓮,因住此本清淨之理故而能自現淨土。

因眾生機緣或心識程度的差異,所以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蓮台。依據淨土宗的說法,蓮台有金色、銀色或銅色;但是依據真言宗的教義,則另言「實智妙蓮」。前面三種依字面義能了解,所以在此解釋何謂「實智蓮」?簡單的說就是「實相智慧的蓮花」,是最上品的,是由清淨般若智所現的,代表無上智慧。金色蓮台是自性身的表徵;而銀色是變化身的表徵,銅色又代表等流身。換言之,蓮台只是表眾生於無名煩惱去除程度而已〈自性展露的層次〉。所以,往生乘坐蓮台,並非由外現的阿彌陀佛所決定,而是依自性契入之程度,而自心決定。因此當吾人起心唸佛,就是開始往自心內求,此刻內心的蓮花心種,便開始長養,愈勤奮,心蓮便愈開敷,如果懈怠,蓮華便日見凋零。自然就會如一般人所說的「蓮花池的蓮花萎縮了」,其實蓮花池,是自心的心池,花開得盛或凋謝都是方便示教而已,也可以說「盛開就是智慧展露」,「凋謝就是無名煩惱叢生」。而「清淨」與「煩惱」其實同是業識,乃實智所衍生的兩面,能運用得體就具足智慧,煩惱自滅,就是妙觀察智。若未能具足,就成為分別之心,就引來無邊煩惱;所以我們常說:「煩惱即菩提」。也因此「分別心」而產生淨土、地獄、天堂……等各種相。

因此,著相的眾生,執於地、水、火、風等四大假相,以致開始修行時,無法當下體證本源清淨。必須從意識上開始淨化,當淨化到某一個程度時,就會現出某種境或某種蓮花。故往生時,由於此種意識的不等,就示現不同的蓮台〈包括顏色、亮澤、大小、形體〉,所以有所謂的「淨土九品蓮台」之分。「上品、中品、下品」,每一品再又分成「上、中、下」,一共就有「九品」即下下品、下中品、下上品、中下品、中中品、中上品、上下品、上中品、上上品等九種。眾生「九識」,其中眼耳鼻舌身,色受想行識的作用,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涵蓋一切、攝受一切。在此識中,有一切善惡種子。修行之時,就等於深入此八識田中,將這些種子清除,直至九識,就是圓滿。所以「九品」其實完全是「九識」的幻化,是眾生心境的轉化過程。如果能將眼耳鼻舌身五根,及第六、七、八識完全認清如實攝受,運用自如,而不被其所困惑、障礙,則成就第九識,這就是圓成了「轉識成智」。

在此舉對「白花」的覺受作說明之:

如果對花有「有時看起來憂傷〔如在喪事場合〕,有時看起來聖潔〔如在婚宴場合〕」,這就是「情緒作用」,這種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活,於是就隨著業識而轉,煩惱心不斷的延續下去。但如能看清「花就是花,花是原本存在的。它本身沒有憂傷與聖潔的差異,其憂傷與聖潔,是意識附於其上的一種假相」,自然就沒有妄念的產生,此即是智慧。這就是真正的「轉識成智」,故「轉識成智」,不是另外萌生一種方法,將「思緒」去除,而是認清實相。否則這個煩惱沒完沒了,心識永遠迷陷而不能出離。譬如說,有人自許「現在子女尚小,正需人照應,所以我要等這些子女長大了,我的擔子沒了,再好好修行……」,直到有一天子女長大了,原來的心中煩惱也沒了,可是新的煩惱又產生了。這些子女的事業順利與否?婚姻美滿嗎?或個人的健康出狀況……等等又困擾他的心靈,佔據了很多的擔心,結果還是無法修行。如此週而復始,輾轉沉陷在心識的困惑之中,永遠是障礙,智慧永遠難增長。所以,我們認為應該當下,將此心結打開。所謂「打開」並非逃避、丟棄,如果是那樣,只是表面上離開它,仍然梗在心中,而無法釋懷。因此應把持著「該做就做,做完就完了,不要存放在心裏」,這樣我們的心就始終是清淨,不被週遭瑣事所影響或牽絆著,也就不會陷入思緒的深淵中。

在真言宗而言,九品蓮台之說又如何呢?

真言宗認取「蓮花如同蘊藏很多東西的世界,能涵養一切,出生一切,所以蓮花是胎藏世界」。以「胎藏界曼荼羅」所示,可以看出中央是大日如來,周圍再配上四佛四菩薩,一共九位形成一朵蓮花,就是所謂的「八葉九尊」。由中央的大日如來開展成四方佛。東方阿?佛、南方寶生佛、西方阿彌陀佛、北方不空成就佛,此四方佛象徵大日的智慧,然後四菩薩,又代表四方佛的行願力和修行法門。此四方佛綜合起來又代表圓滿的佛性〈中央大日如來〉。

所以具足清淨,圓顯佛心就具足九尊,也就是「一品就是九品,九品就是一品」。總言之,九品蓮台根本就是一朵「本覺心蓮」罷了。在修行上,可以從普賢菩薩法門而入,體證阿?佛;然後再從文殊菩薩法門而體證寶生佛;又由觀自在菩薩法門證得阿彌陀佛;乃自彌勒菩薩得入不空成就佛,如此俱足智四妙行,就契入本有智慧,本具佛性「大日如來」。因此,我們不要將九品誤為階級、層次高低,更不要誤以為「下品不好」或「銅色蓮花不夠好,金色蓮花才最棒。」它只是心識所轉的次第相貌,總共九轉而圓成自心罷了。


---------------待續
入真言門住如實見開演彌陀經

經文正解

其次再介紹一般佛經架構的義理。佛經依較粗淺的分辨,可區分成三部分:「序分」、「正中分」及「流通分」。「序分」就如同一本書的序文;「正中分」佛所講述的內容;至於「流通分」佛陀對與會聖眾的期許,與流傳、護持等。

「如是我聞一時,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大阿羅漢,眾所知識。長老舍利弗、摩訶目鍵連、摩訶迦葉、摩訶迦旃延、摩訶俱絺羅、離婆多、周利槃陀伽、難陀、阿難陀、羅?羅、憍梵波提、賓頭盧頗羅墮、迦留陀夷、摩訶劫賓那、薄拘羅、阿?樓馱,如是等諸大弟子,並諸菩薩摩訶薩,文殊師利法王子、阿逸多菩薩、乾陀訶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,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。」



此彌陀經的「序分」,「如是」是代表「法」,也就是代表「所聽到的內容」「我聞」就是「我所聽到的」,所以「如是我聞」四個字就是「這些是我所聽到的法」。「一時」表「時間」。「佛陀」說這些法,是在「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這個地方、而與會的有「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」因此,在「序分」裏就涵蓋了「法」「聽者」、「時間」、「說法者」、「說法地點」以及「與會者」如此才足以證實,此經為佛所說的。因為佛經皆是佛陀圓寂後,才書寫流傳。所以每部經典開始時,總會「如是我聞」作為啟始。而講述這部彌陀經的盛會時,有很多聲聞眾、大菩薩、大眾等三類,而這三類不是只有在這次說法會上才出現,每次佛陀說法都應具足這三類生眾,此三種不同層次修證的眾者,代表我們內心三種不同層次的心,以自性來說,能夠滋生萬法的只有我們的「心」,此心就是「佛」;能聽聞的就是執著一切相的凡夫身「我」。換言之,說法的是「開悟的佛心」,聽法的是「我迷妄的凡夫」,與會大眾就是「身口意三業,所幻化而成的聲聞菩薩、緣覺諸眾」。而所說的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」,並非侷限在數字的表相上,依據剛才所述的義理而論,不論「覺悟
的我,或迷妄的我」都是現在的我,都不離此身,所以我們的內心也存著比較污濁的,以及比較超脫的境地,由此無量無邊的心境,就會時而現菩薩眾,時又現天眾------等。所以一心本具無量眾生,本具十方法界,這一切也都是我們內心的世界,也是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心或智慧。

因此,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」,實有甚深密意;眾生、佛、心、皆俱五方佛智,每一佛智又俱五智慧,五乘以五就是二十五,然後一一智中又再現五方佛智,如此就有一百二十五〈如此共經過三次輾轉,亦即身口意三種心識作用〉,而每顆心又具有十顆煩惱心,各具十法界,所以總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。

在一千二百五十人當中,又特別提出「長老舍利弗、摩訶目鍵連……阿?樓馱」等大聲聞眾共十六位,其即真言宗所言的金剛界十六尊。十六尊表因地修行的十六法門,一一法門皆有特殊性德,從較廣泛來看,把十六尊簡化之後就成為四菩薩,也就是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個法門,因此經文在「菩薩眾」中乃提到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位菩薩作代表。

「文殊師利法王子」代表智慧是大智的展現

「阿逸多菩薩」代表慈氏菩薩是大慈的展現

「乾陀訶提菩薩」就是香意菩薩〈度眾不休息菩薩。是悲的展現〉

「常精進菩薩」代表在追求法方面精進不懈怠,是大行大捨的展現

「釋提桓因」;它就是「帝釋天」,也是仞利天的主宰

〈佛陀經常在此講經〉,他的誓願力,就是希望能時常追隨,三世一切諸佛聽聞佛法,入甚深秘密不可思議境界。所以此天也代表眾生,從妙觀察智中放下執著,慢慢往菩提道上行之表徵。以真言宗而言,仞利天就是內心的心殿;此部裡的開始是先提聲聞,然後逐一而至釋提桓因,正如由放下一切執相,而進入甚深心殿。一般天部眾生,只享天樂不知佛法,以求究竟,而帝釋天的願力卻隨時聽聞佛法,且佛又在仞利天中說法,這就很明白告訴我們「五濁惡世,卻是直見佛性的心地道場」。


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:「從是西方過,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為極樂?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又舍利弗,極樂國土,七重欄循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?圍繞,是故彼國名為極樂。又舍利弗,極樂國土,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充滿其中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,四邊階道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合成。上有樓閣,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。池中蓮花大如車輪: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,微妙香潔。舍利弗,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舍利弗,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,黃金為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械,盛眾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。舍利弗,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復次,舍利弗,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: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,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其土眾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舍利弗汝勿謂此鳥,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,無三惡道。舍利弗,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是請眾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舍利弗,彼彿國土,微風吹動,諸寶行樹,及寶羅網,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種樂,同時俱作。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


這一段的開始「佛告長老舍利弗……」,從文字表面上看,佛只告訴「舍利弗」這位長老,事實上這裏面含有甚深的涵意:「舍利弗」並非單指其名,而是「智慧第一」的意思。也就是研讀這部經或唱誦時,必須要有「大智慧」,才不會被經內的文字表相所迷,才能真正深入經藏,了知甚深涵義。譬如說「極樂國土七重欄循、七重羅網----白色白光微妙香潔」在這段文字上很清楚的,是在描述「極樂國土的風景、建築」;「彼佛國土常作天樂,黃金為地……即以食時還到本國」這裏又在描述「極樂國土聖眾的生活、工作」;乃至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……欲令法言宣流變化」更妙的是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」不只是有生命的眾生在演唱佛號、佛經,沒有動作的物體,也能同時俱出念佛音。如果以此文字敘述,我們自然憧憬出一幅「充滿演誦佛號的大自然,佛音四溢,且不止的大環境景緻」。如此看來,這部經根本沒有什麼?能利益眾生的了。那倒不如直接播交響樂或風光明媚的影片,更能使人深入其境。可是,從古至今多少祖師大德,致力宏揚這部經典,甚至由這部經的「持此名號,若一日。若二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……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」,而創立「淨土法門」、『佛七』、『禪七』……」等。可見這部經有其深密的解說,值得我們去體悟。


在此再鄭重告訴各位,若讀經藏一定要有大智慧,所以一開始才有「佛告長老舍利弗」,舍利佛乃智慧第一也。所以較深義的說法,為何要由「智慧第一」說起,其涵義是「此經乃由果地上直接開展」非具智慧難以知曉佛意。


再來看看「從是西方過,十萬億佛土……」。為什麼說「西方」?真言教義中,阿彌陀佛是配屬於西方,是妙觀察智體,是一切智慧的泉源,是光明的本源,修行,就是要找回那份自心的光明。而「十萬億佛土」表轉十萬億煩惱心,而成就十萬億佛心淨土。去除一份煩惱,就增長一份智慧,內心便多現一份光明,佛性自現稱為「極樂」。極樂世界內心本具的,因眾生根器利鈍,只好方便設教。以供眾生,朝此正念而修。所謂的「今現在說法」,並不是執指某一時?吾人之法身佛,又何嘗停止演唱呢?故一切時皆是。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」,這句話顧名思義,極樂世界裏,沒有因煩惱衍生的任何苦〈眾生界稱為八苦〉,因為它是清淨之心所自現的,在方便設教時,把清淨化喻成「蓮花」。所以說,極樂世界的眾生,是「蓮花化生」。既然是清淨、是蓮花化身,當然就沒有苦惱可受了。所以切莫再認為,有另外一個沒有痛苦,只有快樂的世界,可讓我們去追尋與抵達。宜求自性彌陀、自性淨土,否則就是修行上的,另一種貪念了,此念既生,何證內心之清淨?



在此我們再向大家談談「人生之苦」方面的問題。世間的苦,按照一般的講法可分成八種﹞;就是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及怨瞋會,求不得之苦,另外就是五蘊熾盛苦」等八種,即色受想行識所造成之苦;色是眼睛所見的一切,受是身體與心理所接觸或反應的,想是意念衍生的一切,行是行為造作的,識則是思想上的覺受。這些就是人類生活的整體,任何一方面不平順就會造成困擾,因此我們經常將人生化喻成「浪裏行舟」,有時風平浪靜,有時又狂風暴雨,或者一個微浪過來,也會引來幾下的振動搖擺,只有當這艘船到達彼岸時,才能完全平穩。但當我們正行駛在途中的時候,我們不能逃避任何一次的風浪,此風浪是否造成心靈上的衝擊而餘波盪漾,或是浪過心即靜,那就取決在我們對「人生之浪」的覺悟程度了。在此過程中,我不妨用「欣賞遠方朵朵白雲飄動,或幾隻海鷗在飛翔」的態度,來行駛這艘「人生之船」。甚至遇上像夜晚般,不如意的考驗時,不妨尋找黑夜天空的點點繁星,讓此船不但繼續行駛,而且樂陶陶在其中,總比存著恐懼或企圖躲避之心,更為安心樂命吧!換句話說,當困難出現時,我們不用抵擋,該來的總躲不過,能改變的只有我們這個「心」,抱著「欣賞之心」或「恐懼待宰之心」都一樣要過一生,也唯有以欣賞之心,才會在內心自得清淨,也唯有這樣,才能在熾盛苦海習得增長,也唯有這樣才能在心地上開花見佛〈自性〉,而不要誤以為淨土宗所說的是「只要唸佛,西方世界的八功德池中便開一朵蓮花,唸得越多,花開越大,有一天我的肉身死了,我就可以由此長養已久的花中化生……」;如果有這樣的觀念,那就是心外求佛,念上加念,永不得清淨。因此,只要自心清淨,就是沒有痛苦,自現本性心蓮……。與五濁之世的出生,截然不同,此世之生是一種痛苦,見性現蓮卻是心靈上清淨的層次。所以極樂世界是心靈的世界,是清淨的世界,是自心自現的世界,當然沒有五濁惡世的種種,諸如年老、病衰、愚癡……等等之苦,尤其能放下一切煩惱,就是具足了智慧,此智慧是無量的,無量的智慧即是無量的生命,所以佛經裏說「極樂世界的性命是無量的」。佛是超脫「思想」的表徵,所以它永遠不會滅度,它也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,沒有時空的限制,也沒有特定的表現方式,但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可以感覺得到,卻無法言語形容,這種感覺是一種對生命整體的感覺,是一種踏實與穩健的累積,如果能隨時掌握這份踏實,就等於完全掌握生命,而不會心隨境轉〈但是風光依舊〉。



人生第二種苦─老

以現今的社會而言,人老了之後容易被遺棄,人的價值沒有了,甚至被認為是社會的負擔;以個人的成長階段而言,小時候處處需要父母的照顧,會覺得父母的偉大或重要,等到長大茁壯了,尤其已是一家之主時,就覺得父母的知識不足,能力有限,思想落伍……,於是各種不滿就油然而生,甚至有部分的人視老人為「個人前途發展的絆腳石」,因此年老的父母便得不到子女的愛心照顧,子女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,父母便成了孤苦伶仃的局面,加上體老身衰,各種病態可能自然產生,在這種身體及心理雙重的煎熬下,老人的感受並非我輩青年能感知一、二的,尤其面對將來必須踏上的死亡之路,更產生莫大的恐懼。所以,老也是一種莫大的痛苦。


第三種是「病之苦」

生病的來源可分成心理及生理兩方面生理的痛,在醫學上認為是細菌侵入造成的,同樣的環境中,有人生病,有人卻安然健康,尤其是醫院裏,病人很多,攜帶的細菌,怎不會讓醫生或護士經常生病呢?所以,生病不全然因為細菌造成的,最根本的原因是情緒作用;由於七情六慾的不協調,產生生理的機能失去平衡或功能發生虛弱,於是細菌趁虛而入,引起生理功能的更不正常,所以「生病了」。生病時,除了要受身體之苦外,還需奔波找醫生,如果找不到良醫,可能痊癒時間延長,遇到良醫卻又可能因病人多,所以要等候,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苦;接受檢查或治療之中,又是另一種痛苦的煎熬……;所以,生病的苦,也是讓人消沈意志的一環。我們如果擴大範圍,把注意力放在團體,我們會發覺現今的社會也是存在許多的「病」;這種病不是個人能逃避或選擇的;譬如色情氾濫,由成人至青少年乃至兒童,不論在視覺上受到污染,在內心也留下幾許病痕,甚至影響個人的一生。或如槍枝走私,造成社會「不要的病態」,直接帶來個人生命之安全顧慮,甚至衍生更多及更複雜的問題,所以很多人都會察覺社會型態變了,而且變了很多。其實社會就是社會,主要的是人心在變,社會沒有病,是人心在生病,因此表現出各種不正常的行為,這些行為蔚成風氣,就是我們身處的病態環境。所以要整治社會,應先整治眾人的心,才是正本清源之策,否則眾生不只身受七情六慾之病苦,也要受生活環境病態之苦。極樂世界的眾生,身心已放下,清淨自在,當然就沒有「病之苦」,所以自內心放下,病痛自無,身自處在極樂境。



第四種是「死之苦」

由於我們意識的執著,所以總認為「肉體就是生命;有肉體,生命就開始,沒有肉體就沒有生命」,其實生命本身不是肉體,肉體只是四大假合,當此合成的因素聚集時,身體就產生,聚合因素消散時,身體便消失了,但是生命本身仍然沒有變動,沒有開始,也沒有結束,它不像肉體有「生出來」的現象,或「死去」的現象。換言之,「生命是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的,今生因為某種因緣有了這種肉身,生命只不過在這種肉身之上表現出來而已。所以有「這一生的歷史」〈或稱「這一生的寫照」〉;下一生又有另一些因緣,於是又產生另一種造型的肉身,生命在此種因緣肉身下,又表現成另一種型態……。所以,眾生很容易把這種寫照或型態,看成了真正的生命;事實上,當智慧俱足之下,這些寫照或型態,是因緣的聚散而已,所以迷則「生命隨肉體結束而結束」,悟則「生命是永恒」,何需另求長生不老藥來,維持終究會散去的肉體呢?如此的認知,就能完全放下「死的痛苦」,心識不會隨著肉身消失功能,而產生恐懼,也不必尋求下一生或另一個世界。終歸一識,生命就是光明,就是智慧,就是德性、精神,我們要掌握的,是在過程中的每一階段,而不是執意去掌握肉身,也只有如此,才是真正將生命光明發揮,才是具足智慧,那才是真正的永恆。



第五種苦「愛別離之苦」

別離可分成對物及人兩方面,不論是哪一種離別苦,都是源自「內心的執著」,一種對喜愛的東西或人的執著,如果沒有這份綁住這顆心的執著愛意,就沒有離別的痛苦。譬如我們喜歡花瓶,是因為它用很高的價錢買來的;或是因為欣賞它的造型、色彩、質地、雕工精細……或是諸如紀念某人、某事等等原因;有一天當花瓶打破了、毀損了或遺失了,內心就覺得非常惋惜,甚至只要眼根接觸到其他的花瓶,或耳根聽到別人提起有關花瓶的話題,就勾起內心無限的痛楚。尤其是對心愛的人的離去或去世,更會產生長久的思念、懊悔,內心痛苦之煎熬,這不是他人可領會點滴的。人世間的每種物質〈包括人〉都是因人對它的執著,而成為有形有相的個體,此種個體,都因為因緣的聚散,而有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四個階段,這是一種無奈,也是一種現實,更是真理的一部分,我們要面對這種事實,了解這個真理,不要在「成、住」之時無限喜悅,在「壞、空」之刻卻又萬般悲傷。也就是東西存在時,我們可以欣賞它、享用它、擁有它,但是當它消失時,不要硬將意識綁死在那裏,把內心設定在「非得如此不可」的層面上,使自己痛苦不堪,甚至隨著物相的消失而身心俱滅。能夠了解這個事理,我們就會了解如何去欣賞人生、享用生命,懂得如何生活,而不至於將生活設定在「某種固定的模式」,使自己的生活很狹窄,生命空間窒礙如同微殘火燭、暗淡孤寂。只要不劃圈自設模式,心地自然開放,就能在全方位去接受一切,認識一切,而不會產生別離之苦。又譬如說,有人覺得金錢不夠,不能生活得如意,所以看到別人在錢上的寬闊花費,或別人能有比我更好的享受,就產生難過,積極一點便花心思、時間、體力去掙得更多的錢,掙的過程必定身心疲憊,既得之後固有幾分喜悅,如果不如願,就帶來更深一層的消極或痛苦;可是乞丐每日靠討得的幾塊錢生活,一樣能帶來幾分高興,一天可以過,一個月也如此生活過來,我們的情形已經比乞丐好太多了,又怎麼會過得那麼痛苦呢?所以,我們把生活條件設定在那個層次,在那個層次上盡力積極,固然沒錯。但是把它劃定「非有不可」,那就是作繭自縛,徒加內心的痛苦而已;「愛」不是一種罪,但是因離別了所愛、能愛,就滋生心中的負擔,便是莫大的執著,就給自己帶來深沈之痛了,使自己的內心生活,在水深火熱的地獄痛苦中,如果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、角度,也就海闊天空任遨遊了,日子一樣可以過,生命依然光明,充滿希望。所以「恐懼或安全」、「快樂或痛苦」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、自己的意識,而不是外相的成住或壞空,放得下這份愛的執著,就沒有別離之苦,就是生活在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待續
第六種苦叫做「怨憎會苦」
這種的苦源自不如己包括如「碰到討厭的人、事、物」或「與別人的意見不合,無法溝通」而產生怨恨忿怒。我們無法控制外境,對於不喜歡的人事物,只要換個角度一切可能就融洽了。與別人不能溝通時,雙方都想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,如此針鋒相對的情形,都不可能有好結局,若能打開心結,一切便改觀,怨憎便自然不存在了。內心獲得真自在,清淨圓明,更享極樂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應該將思緒放鬆,清清淨淨地生活,不要滋生念頭,以致陷在死胡同中,製造莫名的怨氣與憎恨,而關閉了接受外在的心。
第七種「求不得之苦」
往生極樂世界是清淨心。此種心境不求什麼,不失什麼,不少什麼卻又不執有什麼。而五濁之世眾生,有所執就有所求,有所求就有求不得之苦。為了消弭這種苦,就花更多的時間、成本〈可能是人力或金錢〉,結果又不一定得到。思慮之間,發覺如此執以求之,正是在浪費生命、浪費時間或金錢,結果前苦未除,新苦復生,苦上加苦,沈淪輾轉而不能自拔……。
第八種「五陰熾盛苦」
所謂「地獄、鬼、畜生、刀杖、殺就是五陰。」人因犯錯違法,而受到鞭打或殺頭,或戰事興起而受殺害都屬於刀杖之苦;彼此之間因仇恨而互相廝殺,造成身體上的傷害,或言語上犀利鋒尖刺傷別人的心靈,造成心理上的無形之苦,都是一種殺帶來的苦;另外地獄、鬼就是人類的「貪、瞋、痴」之表徵;貪心起如同生在地獄不能自拔、瞋心生時如同鬼魅纏身、愚痴不智就是畜生的表徵。換言之,如果心住「貪、瞋、痴」,那就無異於生活在地獄,只存軀殼,內心卻是幽黑不堪。能除三毒就是正本清源,即是無罣礙清淨,雖具肉身卻也心處極樂。反之,雖具人身卻心在地獄,倍受極苦。

介紹至此,相信大家都了解「樂與苦」完全決定在自己,苦的世界是自己建立的,極樂的世界也是自己建立的。自己是一切的主宰,不必外求一個極樂世界。

依照彌陀經所講的極樂世界,景色十分莊嚴,有宮殿樓閣、池塘、小橋、流水,而且全都是用寶石、琉璃、瑪瑙……等佈置而成,令「眼根」所見倍生快樂。此外有迦陵頻伽,共命之鳥…等同時唱出幽雅佛音,寶樹也會發出微妙的音樂,令「耳根」所聞即生快樂,內心輕鬆放下。極樂世界之中尚有很多甘味華香、妙味,令「鼻根」產生欣悅。又因不執一切,所以其中的法食是「甘露一味」,卻能充分滿足口腹之慾,成就了,「舌根」之樂。淨土之中微風吹著,令人遍體舒暢、清涼、自在,衣著輕飄,觸感滑軟,令人產生「身觸」之樂。至於「意根」是指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使我們產生內心之樂;這意根可分成,外相三寶:〔阿彌陀佛、法音、聖眾之覺受〕,以及自性三寶之覺受:〔體證自心佛性的人,稱自性佛寶、了達諸法實相,稱自性法寶、一切處和合通達無礙,稱為自性僧寶,這意味著,若能藉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五根五塵而契入自性,自然能了悟諸法實相,乃至一切和合通達無礙。
其次經文中所說的「欄杆」,其內含「守護」及「戒律」的意思,因此欄杆,是依戒律守護,而產生的功德體。而「羅網」之意,在覆護心體,也就是以佛法來保護我們的心體。「行樹」所代表的是,「菩提心地」。「行樹」具有根、莖、葉,甚至開花結果,象徵我們自修行到成就菩提的整個過程。至於羅網、行樹都是「七重」,亦即代表七菩提覺分,也表七識之作用,表此一切相,乃七識計執作用而成。菩提覺分,是由五根、五力「信、念、慧、定、精進」,信力就是信心,是一切的原動力;精進力是信心之後續推動力;念力是指正信、正念,指引正確方向,定力是持恒不變的意志;慧是契入正覺的明燈,所以五根五力,又代表五方佛智,由此佛智顯化出七菩提覺分。依據真言教義,要莊嚴自己的密嚴國土,一定要依〔七菩提分〕方式修行,也就是:
第一「擇法菩提分」
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而修,而且著重在「依法不依人」,以免產生無明煩惱,形成心理上的障礙。
第二「精進菩提分」
選妥法門之後,就要發出精進心實行,尤其注重「內心的精進」,由實際的修行中直接證取成果。
第三「喜菩提分」
得到善法之後。內心自有一份歡喜,加上精進力行,於是成果自現。
第四「輕安菩提分」
由於成果已現,就等於去除若干煩惱,心中自覺安定輕盈灑脫,心裏的負擔自然減輕,便成就幾分輕安了。到了這個階段,我們的心可能會,因為環境改變,或遭遇的難易而形成退轉。在這不順利的衝擊下,正念就成為很重要的力量,唯有正念才能幫助我們在急流的衝擊下,仍然前進不退轉。
第五就是「正念菩提分」。
第六就是「定菩提分」。
讓心止在一定的境界上,不複雜而能洞悉每件事,也就是具足「妙智力」,去分析一切,把一切複雜解成簡單、單純,而予掌握;換言之,如果某件事有十個程序,現在我們將心力定在第五序,保持此位的專一心境,解決後才進入第六序…如此心就不被複雜的十序所攪亂。
第七就是「捨菩提分」。
捨與定是同一層面的;只要我們能定在某一心境,其他的自然就不覺得需要,自然不會再多求,自然就不捨而捨了,也就是專一在目前法門,或所行之事,自然會成就「捨菩提分」,心境就越來越單純。

經文中的「七寶池」,七寶表七識,池是圓形表大圓鏡智義,所以七寶池,就是我們的八識作用,所產生的種種功德。而「八功德水」就是八識功德所流佈出來的,是八識妙用的景象〈性海〉。「金沙布地」,金子表示智慧,成「沙」的形相就表示無數智慧,此無數塵沙智溶在池中,就象徵智慧在八識田中孕育著。而此中的水並非流動的水,而是七寶光線組成,由於光線的閃動形成流動的樣子,而且諸寶撞擊之間會產生微妙的聲音,有如說法一般,也代表智慧互相交錯,產生無量無邊的微妙法音。「八功德水」有八種妙處:第一澄淨,第二清冷,第三甘美,第四輕軟,第五潤澤,第六安和,第七去渴而適量,第八長養功德法身。因為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報相,是體證菩提後的功德報相。所以代表智慧、清明、純淨,因此第一種功德是「澄淨」。當我們去除無明煩惱時,心中就去除了煩熱,自然就有一份清涼,這就是「清冷」之德相。了知自性之後,就體知法味,於一切甘之如飴,此便是「甘美」功德所現。我們的自性是柔順輕盈的,此「輕軟」功德體也,證得自性後自有一番「滋潤」法身之功德。如能體知八識功用,自然能令一切眾生,離開一切妄動,淨心安止,和順自然便「安和」功德。所謂去除一切慾望,安止於中道,不偏不倚,就是「去渴而適當」之功德。若能獲證得前七種功德體,自能長養法身功德,故云第八「長養法身」。極樂世界中有「階道」,所謂「四邊階道」是指依四智而成的四大願行,也是契入法性的四大法門,由四智而證中央法身,所以由階道而能進入宮殿,此宮殿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性心殿,自性摩尼寶殿。換言之,我們是用修行來莊嚴自己的淨土〈指自性〉,也是用四智妙用而行一切萬行,依萬行得證種種功德,用以莊嚴自性心殿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萬德莊嚴之意。」由於四智已顯,自性自現,因此性光充盈,展現青光、黃光、赤光及白光四種,此表四智之性光也。由於蓮花是清淨自性的功德體,所以四色性光自現四色蓮華。所謂「天樂」,就是法音:「金地」表性地。此法音在自證菩提心地裏,無時無刻法音裊裊,隨時開演,闡述自證之法樂,所以說「晝夜六時」。「雨天曼陀羅華」,曼陀羅華是法華,法之花,散下如前說的闡述佛法如雨之下注,即自本覺心蓮性地,常言妙法,普施甘露。由於妙法有如淨蓮,乃現花之功德相,以此助功德之花供養他方「十萬億佛」,又此十萬億佛,乃自心無量塵剎佛智所顯化,此亦即自心自供養也。「十萬億佛土」乃轉內心無量煩惱心所成就的世界,蓋一念成就一法界,十萬億佛心成就十萬億佛土也;也就是用自心蓮華,轉而供養,去除無明,又契入自性成就淨智妙明。

極樂莊嚴淨土的眾生,所食之物乃修行所成之功德報體〈法味也〉,正如所謂的「禪悅為食」;就是體證自性之後,產生法喜,心受甘露美味,這是自性功德所流現出來的。

所謂「經行」就是修行;乃長養法身的妙行,是極樂世界修行的方式之一。

總言之
極樂世界聖眾每天有六件事:
(一)是作天樂代表自證法樂。
(二)是黃金為地-代表修行人安住在智慧心地。
(三)是雨天華-表自本覺心蓮時言妙法。
(四)是供佛-表轉無邊煩惱,成就無上菩提。
(五)是飯食-表法喜。
(六)是經行-表長養法身。

舍利弗,其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舍利弗,於汝意云何?彼佛何故號阿隬陀?舍利弗,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凝,是故號為阿彌陀。又舍利弗,彼佛壽命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。

彼佛「光明無量」光明表智慧,此意指彌陀智慧無量,又彌陀即指行者自己〈自性彌陀〉。故彌陀又稱之為無量光,無量壽。「照十方國土」,十方國土吾人自心所成之無量法界也。此二句表吾人自心體現無量智光,安住於光明心地。「無所障礙」極樂世界既由自性所顯之功德莊嚴體,而且證入自性心地,自然清淨無所障礙,所以沒有區域範圍的限制,因此,智慧的性光能遍照一切處,所以稱為「阿彌陀」。由於不受任何障礙,不著任何差別相,亦無有生與滅,無初始亦無終結,所以是原本自然存在的,是故才叫做「阿彌陀」。總之「阿彌陀」是沒有時間的拘束,沒有範疇大小的限制,不受任何障礙的意思。

舍利弗,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。又舍利弗,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致數之所能知,諸菩薩眾,亦復如是。

阿彌陀佛成佛之後到現在,剛好經歷了十劫。所謂的「十劫」,是指從凡夫開始修行,要超脫十個粗重的煩惱心,把這十個煩惱心轉成十法界。一劫是指一個根本煩惱心的生和滅,十根本煩惱心的生滅就是十劫。譬如,一個人陷在某種痛苦時,意識一直無法放下、看不開,就是無明煩惱已經在生起了,直到某個時候能將它放下,看開了,這個煩惱才消失寂滅了,這就是經歷了「一劫」。這段時間的長短,並沒有一定的限度,完全決定在自己,決定在能否起智觀照破煩惱:因此,同樣的「一劫」,有的人可能一瞬之間超越,有人則要經漫漫數年,甚至一生都無法超越,更有些需要幾次輪迴才能覺醒…。舉個實例來說,水原本在山間非常悠遊流暢,突然之間有個水壩建了起來,將潺潺流水阻止了,於是流水聚集在一處,這就是一種「生」之起,由於這個緣起,也造成了日後水壩崩決帶來的惡果。但是不論有沒有水壩,水量都是沒有增減,如果崩決了,那煩惱就產生了。

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」表示阿彌陀佛已由初發修行,經過〈超越〉了十種煩惱,而證知本覺心地。所謂「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算數之所能知,諸菩薩眾亦復如是」,意思是說我們從凡夫的煩惱思緒,經過許多過程才把心安定、放下,此間因因緣果報而現了各種不同的身分,由於每個思緒的起滅都有一層階段,每階段各有其相〈內心相及外相〉,因此由成就佛果溯追往昔,就會有無量無邊的不同身分,這些身分也代表了某種煩惱或某種智慧層次,有現羅漢相〈指內心相以下皆同〉,有時聲聞菩薩相,所以才有
所謂的「羅漢」、「菩薩」等。因此,依文字相解釋,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已經過了十劫,他有無量無數的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,也有很多的菩薩;如果以究竟義來說,應是每一念,每一個煩惱心,經過修行而成就,一個智慧。每個智慧便成就一尊羅漢,亦或菩薩,因為在此過程中,照破無數煩惱,開顯無量智慧,所以成就了無數的菩薩妙證,此皆是無法計數的。

舍利弗,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。


此處又重複前面的一句「舍利弗,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。其實我們可以用比較更實際的例子說明,何以能成就如此莊嚴功德?譬如一個人的收入豐碩,於是用這些錢買車、購屋裝潢,家庭的成員也能享受物質或精神的快樂,這就是一種「莊嚴」,從一磚一瓦,一草一木,一張壁畫,一項電器用品,乃至屋之全部,無一不是長久以來,經過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而成。由這種有形物質及無形的心思慢慢轉化,才能顯現出眼前見到的「家之莊嚴相」。所以阿彌陀佛的淨土〈或云我們內心的唯美自性淨土〉都也是內心因地修行無量無邊的法門,去除無量無邊的煩惱,證得無量無邊的果報莊嚴而成的。因此讀誦阿彌陀經,不可用字面解釋,此即著文字相不解如來意,亦如金剛經云:「若以文字,色身求我,不得見如來也。」不可以把這部經,當成描述極樂淨土的風景,或聖眾生活情形;一定要從自性上作疏解,才是正確的,才不會有「法上求法」的另一層執著。

所謂「阿鞞跋致」是「都不退轉」的意思,指在極樂世界的眾生的心境永遠不曾退轉。在此我們先討論一般修行人之所以會發生退轉的原因有哪些?根據佛經的記載,退轉的原因有五種:

第一是「身體不健康的人」

色身雖是四大假合,因〔緣而生而滅〕不必執著,但是沒有此肉身又如何能學法、修行,乃至行菩薩道等。所以一切眾生的色身和心理必須保持平衡,當色身有困擾,如生病、飢餓、寒熱…等外在因素困擾時,佛法再好也無法令其心安,所以就會造成心識的退轉。當逢此情況時,修行人應該抱持的態度,是學習不受身體的控制,也就是勇敢正常去面對生病、飢餓,將它解除,放下身見,保持心理的安祥;因為身體受的一切,皆是七情六慾引起的,不要因其輾轉又引來心理的不適,身體是心識所感召的,其實真正要學習的是「內心才是身體的主人」。要想做到這種層次,必須,換另一個角度去接受現況,不要將心識駐留在身體所受的現況裏;譬如:「我雖醜,但我很溫柔」、「我的長相粗俗,但是內心很脫俗」、「我沒錢,但是我志氣高尚」…等等,這就是內心有深一層的進化,如果能再依修行的方式,將內心更深一層進化,就可以脫離色身的干擾,能於生活上灑脫坦然不退轉了。

第二個原因是「遠行」

遠行就是奔走不已,對一個修行程度不紮實的人,心容易受外界的牽引,如果因行動的來來往往,奔波不已,內心一定會因身體的勞累遷移而飄浮不定,無法沈靜;或是眼耳鼻舌身意受所接觸的欲境,牽引內心的欲心,於是自然發生退轉的情形。此時必會覺得內心不再開脫、清淨,似乎笨重多了,混濁多了。所以修行之人,應注重不要被外在而影響內心。尤其不要讓內心有來來去去,不止定的惡緣。

第三個原因是「常趕經懺」

是指不停地,將身心花在趕場,參加各種法會。尤其參加法會誦經拜懺時抱持著「累積功德,增添財富」的心態,藉這個活動滿足內心的需求,結果身在法上,心卻遠離,退轉至極。

第四個原因是「常營事務」

就是時常處理很多繁瑣事,造成內心的煩雜,思慮的混濁,因此內心無法沈靜,尤其在靜坐時會思潮洶湧、交織,久了自然退轉。

第五個原因是「爭辯」

就是為了別人要聽從我的看法、意見,不顧一切地與人奪戰在口舌之間,甚至在心裏掀起無限的計較,非達到「令他人聽信我的看法、做法」絕不罷休,如此無形中就有「人我之分」,這是很深的一種執著,便會帶來許多的煩惱、痛苦,如此自會讓我們的心逐步退轉了。

在此順便舉些實例,供各位了解,有人很發心,要為道場做事,確實也有實際的行動表現,但是別人對他的所作,有時是毫不領情,有時是無禮的,認為是應該的,有時還嫌棄他…如此便在他的心裏產生「不平」,多次之後便產生了「埋怨」,尤其是自己思前慮後,總覺得自己有純正的發心,也有真正的善行,卻得不到應有的回響,心中的難過更層層生起,雖然沒有在口舌言語上與人爭個是非,可是內心的煩惱早已深植,於是開始退縮,就不再像當初那麼熱忱了,久久可能讓無明淹沒了,當初的初發心了,這就成了「火燒功德林」了。

因此,我們應該要認知,行菩薩道是一種無私的迴向,應該不要希望別人對你有什麼回報,才能一本初心一步一步向前走,一件一件如是處理。也就是無論做任何事均應有「三輪體空」的理念,才不會落在「人、我、眾生相」之間,你就會認為自己的所作是應該做的,會愈做愈開心,唯美的內心就愈能表達出來。

極樂世界的眾生為什不會退轉?

第一是「壽命無量」

所以不退轉也就是說壽命無量,可以永遠安住自性彌陀法性。善念永存,正念常在,當然沒有退轉情形。

第二是「沒有女相」

依俗諦:女有漏之身也〔指有月經一事〕意指凡夫有漏之煩惱,男則無此困擾,表無漏之体。故佛經上常提到女人不能成佛非轉為男相不可,即是此理趣,又法華經中龍女可成佛,亦同此義也。轉有漏為無漏,即是轉女為男而成佛也,故非為男相不能成佛,理即需証此無漏也。請勿執以為要變身為男人方可成佛。所以「沒有女相」表沒有塵世五欲,所以不曾退轉,也就是五漏已盡,能成就法身,自見佛性。而五濁之世眾生不易出離之處,就在「色」上此「色」非專指男女之相。包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「有形之相」,人往往將眼睛不單注視在「好看的」、「喜歡的」物體或人相上,以至整個心識都因眼睛所見而綁住〈執著〉,所以我們容易退轉,而極樂世界的微妙境界裏,眾生能飛行自在,享著「身樂」;有諸眾鳥、樹林、流水等,皆出和雅音演奏天樂,享著「耳根」;極樂世界的景緻也是眾生「眼根」沐浴在正念潮中……。

換言之:極樂世界的一切皆是妙觀察智所衍生出來的,都非常殊勝,所以看了之後,也不會產生「愛著之心」,要什麼有什麼,當然不會執著,心必定永存正念,怎有退轉之情形呢?以精神方面來說,極樂世界不像我們「根塵的世界」裏常有惡友,彼世界但見諸佛,故心無怠惰之情,只有恭敬修行,加上很多善知識,隨時聽經說法,隨時處在用功境界,自然精進不懈,永不退轉。因此,我們現在既然身處濁惡之世,就必須有「恭敬」的素養;唯有恭敬就不會貢高我慢,才能虛心接受其他的知識或道理。所以「恭敬修行」,是行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心態。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,此宏大願力的攝受下,眾生心念而得不退轉。再者因為有「利益眾生」之心念,於是會精進,以體證無上佛法為依歸,先自出離再度眾生離,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心不退轉的原因之一在此。

「一生補處」

菩薩有十地,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乃至十地。十地菩薩叫做「等覺」,是修行即將圓滿成就佛果,在心地上只差極微細之念,以現象來說就是「往生兜率內院,彌勒淨土而成佛」,如果能轉此生滅之念就成就自性佛果,也就是將極其微細的「惑」斷除,「微細惑」轉掉就能證入本來內心性地。

因為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所展現的,此世界的每一景,每一物都是內心性德流現。所以,以「從凡夫修行至成等正覺」的過程而言,因有不同的心識,故有不同的世界,心識無量,所以世界無數,世界中的聖眾,當然也有無量無邊的數目,這些聖眾皆是不同的願力,所示
現的不同風貌,有的時候現金剛,有的時候現觀世音,也有時現羅漢身…。所以,當我們能」一念清淨直趨菩提」,這些由內心幻化的一一智尊,週遍法界也同時超脫入聖了,這就是釋迦成佛時當下說的:「天下眾生實多,但無一眾生可度」。

舍利弗,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,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。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隬陀佛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
依據經文所述至此,我們已經了解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處,也知道這些殊勝皆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展現出來的,更知道阿彌陀佛的精神和真實義。於是又在此再度開示於我們,叫我們要即刻發願以往生極樂世界。而此世界當然不是一般執著的外相報土,是清淨的內心世界。世界中的無量無邊微妙塵識皆是極樂心識,使內心始終充盈著極樂思惟;前面已提過每一景物、圓覺、聲聞、菩薩等皆是心識幻化,所以稱為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一處即心也。

何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生彼國土」呢?首先必須知道「這個修行法門」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緣起,否則如何能發心、修行以入清淨之門呢?第二是要能「得聞彌陀聖號之因緣」,才能依所教所受奉行、受持。第三最重要的是要「發願」。

任何事都必須有「願」,才能付諸實行,才能有成果的展現,如果沒有發願往生,又怎可能得「有往生之行」。也就是說心念不轉向阿彌陀佛,內心的自性彌陀又如何能產生?又如何能往生?

第四要「一心不亂」

如果以上因緣俱足了。在受持過程中若能「一心不亂」,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不以只執在文字相,以為只要七天的日子裏,不亂、不顛倒心識就能在命終時,有很多聖眾菩薩來接引至西方。主要是說臨終一刻能口念彌陀聖號〔自性彌陀也〕,心中專注不亂,而且不被六根影響心中的那份清淨,才能往生。如果以自性來說,所謂的「一日」就是「明暗」、「生死」、「生滅」,也就是「一個意識的生滅」。所以「七日」就是「七識的生滅」,第七識是依據前六識而起作用,把這七識的「生滅變化」的心,淨化至一心不亂,不受七識的作用,就能直接進入阿賴耶識〈第八識〉,乃至圓成法界心,得到解脫極樂之境,也就是證得阿彌陀佛,當然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當然更有諸聖眾現在前面了。

原本一個人在臨終時,他的意識會停留在當時所覺所受的景象中,當四大假合逐漸消失時,以往所有諸意識,便如泉般湧現出來。因車禍而亡的人,整個意識都在「車禍的現象中」;喜好美色之人,臨終時「美女意識便湧上心頭」;如果平時心存正念,臨終時所湧出的就是正念心識,此時心自然不會顛倒。最重要的是,平常有正念,雜穢不淨的心識,自然不存在八識田中,久了自能體認人性本有之美,慈悲寬大之心自然展露,佔有的慾望也自會減低,就能儘一切所能去幫助別人,佈施於週遭的人,如此就已經往成佛之道而行,那麼臨終之刻自能清淨不顛倒。反之,如果平日就一味執於利益、慾望,不能放下,不能寬達己心,執於一切外相,讓自己的心識雜亂污濁,臨終時怎能一心不亂,不生顛倒呢?

舍利弗,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若有眾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舍利弗,如我今者,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東方亦有阿 鞞佛、須彌相彿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彿、妙音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千世界,說誠實言:『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』

「我見是利」,我們既然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如此美好,有無量壽、無量光,且永不退轉…等這麼多好處,所以眾生應當發願往生彼國。十方法界就是一心世界,十方一切諸佛皆源自一心,都是自性無量淨識所分化出來的,正如真言宗云:胎藏界大如來位處在中央,分化成四方佛,四方佛各自有無量眷屬,有一眷屬亦各亦有無量眷屬,如此逐一分化而出,遂形成一大胎藏界曼荼羅、大法界觀。

東方有阿 鞞佛

此佛譯為「不動佛」,表示佛性堅固,不受外在及煩惱的動搖,安住在法性上。

「須彌相佛」

意為如須彌山一般高大、宏偉,代表莊嚴心地之崇高盛大。

「大須彌佛」,乃表示如須彌山一般有崇高的德性。

「須彌光佛」,光表示智慧,智慧如須彌般高遠,照徹全法界(即一切眾生之心),具無量無邊的智慧。

「妙音佛」意指說法之時出微妙法音,能令一切眾生解脫所以東方是發心門,此心具堅固不動且具足妙相,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在宣說無上妙法,令一切煩惱去除,是故由心所現才有所謂的「阿 鞞佛、須彌相佛…妙音佛」等無量諸佛,各在國土中宣說法音,此音能遍及十方,觸及一切,無所障礙;換言之,就是三業清淨,說法講經之言,能令聞聲之眾生立得清淨,獲至無上清涼心地,而且每一心識每一世界,乃至三千世界,皆能如上獲益,無所障礙。

由於成佛是無比清淨的心識境界,每一尊佛,都是一種自在的內心,皆是清淨無煩惱的極樂,所以這一部經,當然是一切諸佛所護念。換言之,所護念的是一切諸佛本有的、唯一的共同心要。

舍利弗,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、名聞光佛、大燄肩佛、須彌燈佛、無量精進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「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」南方代表修行門,「日月燈佛」的燈表光明智慧,日月就是太陽月亮,太陽表示白天,月亮表示夜晚,所以日月表示由白天至夜晚又至白天,象徵圓滿無缺,如此便表示智慧圓滿如日月一般的光輝。

「名聞光佛」表示清淨的智慧心地,名聲有如太陽光一般照徹整個法界。
「大燄肩佛」大燄代表無限光明,肩是雙的,雙肩表示「權、實」二智;此佛以「權、實」二智度化一切眾生。
「須彌燈佛」佛的智慧如須彌山一樣且光芒四射,遍照一切處、永不消失。
「無量精進佛」代表著無量精進。此總括南方,表示眾生修行,才能得到如日月一般的圓滿智慧,德性才能常存,以上諸佛外相,皆是吾人內心種種不同的性德,所產生的種種風貌而已。

舍利弗,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,無量相佛、無量幢佛、大光佛、大明佛、寶相佛、淨光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『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
西方代表菩提門:一個人經過發心修行後,會證得菩提,就具無量壽、無量相,因為此時,已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,一一智慧自能現出無量莊嚴報相,所以展現各種報相出來。

「無量幢佛」寶幢即法幢,高高豎起能引導眾生,也就是契入自性後,能流現無邊無數的法幢,引導眾生各自依附法門修行。

「大光佛」大光就是大智慧,由大智慧展現的,另一種莊嚴報相。

「大明佛」如同「大光佛」。

「寶相佛」就是無比莊嚴的心,所示現的上好莊嚴相。

「淨光佛」是無比光明清淨的,智慧佛相。

舍利弗,北方世界有燄肩佛、最勝音佛、難沮佛、日生佛、網明佛,如等恆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『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彿所護念經。』

北方代表涅槃門,屬於證自性後,具足一切智慧,而能行如來家業,利益眾多。所以有

「燄肩佛」乃行羯磨事業之表相。

「最勝音佛」此佛所流現的是最佳的法音,能令眾生心悅放下。

「難沮佛」表佛心不易被破壞摧毀。

「日生佛」是指證得佛心後,智慧能如太陽之出昇、普照一切。

「網明佛」表示證得了無量邊無際,成就無功德,如網般,能攝受護持一切。

舍利弗,下方世界有師子佛、名聞佛、名光佛、達摩佛、法幢佛、持法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『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』

「下方世界」可喻成彌陀因地修行時段,他從因地開始修行,從去除貪、瞋、痴做起,那麼

「師子佛」就是吞噬貪、瞋、痴三毒所成就的佛德,也是去除煩惱不定之心所需的,此心需如獅子一般雄壯,勇往直前,果敢剛健,降伏諸多煩惱。

「達摩佛」就是法的意思。

「法幢佛」體証心法後,要廣設法門,以利眾生聞法得解脫。

「持法佛」亦是將佛法妙音持續不斷之意。

以上是彌陀因地修行,斷煩惱,而成就的諸般佛德。

舍利弗,上方世界有梵音佛、宿王佛、香上佛、香光佛、大燄肩佛、雜色寶華嚴身佛、婆羅樹王佛、寶華德佛、見一切義佛、如須彌山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『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』

「上方世界」此比喻成修行已成就之佛德。

「梵音佛」那就是具足智慧,法音不斷,所以在悅耳法音,中能令眾生放下一切,心生歡喜而得解脫。

「宿王佛」宿原指二十八宿,宿王就是眾星所拱的「月」,正如證得自心佛性後,各種功德體自如拱月般,闡述自性。

「香上佛」修行成就後內心清淨,自有清香妙味,此香非世間有形之色香,而是心香之「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」,由此而展現此功德佛相。

「雜色寶華嚴身佛」雜色是代表無數色組成,是無量無邊智慧展現的雜色,由於清淨的心性是本覺心蓮,所以寶華就是寶蓮華,就是離開一切煩惱、塵垢,匯歸本覺心地,以此莊嚴原有的內心。

「婆羅樹王佛」婆羅樹即法界樹,如廣長舌一樣能遍十法界,令一切眾生去除熾熱,返歸清涼自性;「王」字是代表特別高、特別大,無所不至。

「寶華德佛」就是用智慧產生的清淨功德莊嚴佛相。

「見一切義佛」現證第一勝義的表徵。

總之,自因地解脫之後,我們自然聚足這一切德性,一一德性中自流現無量功德佛,所以十方諸佛皆俱足,十方諸佛皆在一法界,此一法界實在自心而不在外。此心就是阿彌陀佛,無量諸佛就是在讚歎本地的阿彌陀佛。

舍利弗,於汝意云何?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?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如果眾生聽聞此部阿彌陀經而能受持「清淨不亂」,完全依照阿彌陀佛的精神去體會、實證,那麼必能得到諸佛之護念。其實真正的意義,是當我們以清淨心作為一切行止依歸,自然就具足一切智慧,具足一切功德,展現一切諸佛,自成諸佛所護念。這一切也皆是我們無垢心地原本擁有的,所以這部經是十方諸佛所護念。也是十方一切眾生所護念。如能如此清淨,自然就是「正覺」,就「具足智慧」。

是故舍利弗,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。舍利弗,若有人,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彼國土,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是故舍利弗,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
前面已經介紹過,要有足夠的福德因緣,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所謂的因緣當然是

第一「有接觸的機會」
第二「深信不疑」
第三「發願」
願力是理想的原動力,是達到目標不可缺少的精神體。而所謂的「願」,又可分成「空願」、「小願」、「大願」、「深願(真正起自內心的誠摯)」四種,第一者是隨情緒而起的及時願望,因聽聞某尊菩薩的功德或殊勝法門,或看到種種瑞相,而一時生起信心所發的願;第二種小願,是一種真的發願,但只著重在個人的利益,功名利祿或了脫生死等;第三種大願,已超越個人,被及大眾,但為著相之願力,因未達到清淨的層次,尚有所為而發,也就是沒達「無願即發願,一切法爾自然」的境界。
第四種清淨心願不作他求,而且依心之所止真切奉行,毫不懈怠,不分時空生滅,一意而行。而第四種不可或缺的往生因緣,是「修持」。就是在信與願之後,付諸行動。
第五個要具足的因緣「一心不亂」,也就是「正念」,就是「止於一念」,在唸阿彌陀佛時,要自心中湧出彌陀的精神內涵,將心境融入彌陀本體功德內,氤氳如如,此刻即已是彌陀,等無差別,極樂已在心田,何需往生?又怎沒往生之理?其實唸佛不是只為往生,主要在了解彌陀精神,了知本性。修持唸佛過程裏、經常把持如此,就會產生莫大信心,因此在生活環境裏自能由心自現,不畏任何艱辛,任何困難自可一一克服,在表相上可言蒙佛加被,實則上已具「自建立樂土,利澤週遭」久久之後,週遭蒙受利益或身心寬下的人,便越來越多了,我們身邊的人都能放下,都能快樂,我們所到之處就如同一片淨土,由家庭而至工作環境,而至鄰舍旁宅,乃至整個社區、都市……人人都沐浴在我們「彌陀內心的極樂中」,這就是實際的念佛,這就是修持的真諦。

因此,淨土法門的最高成就,不在往生而已,若能直接體入彌陀內涵、功德、精神,就能成就佛果,所以不要唸「文字的彌陀」,要心繫「精神彌陀」,否則縱使終其一生勤唸,在臨終時心生顛倒,正念末生,仍是痛苦而結。因為四大分離之時,地大消失時人會抽筋,痛苦至極,整個意識都埋沈在痛楚中,就算想起彌陀,也無法一心不亂,更何況其他業識現前時,怎可能起正念,彼時只有隨業而去了。是以,淨土宗的思想層次,有必要提昇到「觀相念佛」、「觀想念佛」乃至「實相念佛」,不要只有持名念佛而已,因其始終執相,執他世界;因為只要有執著就會帶來困擾,平日就已困擾,臨終時業識紛騰,怎可能見彌陀呢?

舍利弗,如我今者,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,彼諸佛等,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『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!能於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;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』

何謂「五濁惡世」?
第一「劫濁」就是時間的生滅、長短,如人的生命不是永不結束的,身體因四大而合成,也因四大分解而泯滅;或是一生之中會受到戰亂兵劫、天災或人為之劫難,都是無法避免的,是萬般的無奈,是無法自主控制的。由於這些劫難造成的無奈感觸,於是在心田中滋生了大大小小的煩惱之心,就是「煩惱濁」;也因此造作種種的業,心中思潮洶湧,不能平靜,這就是內心被外境所轉,就成了「見濁」;譬如,看見或聽見旁人說一句難以入耳的話,產生了怒氣,在心中久久不能放下。人因五根五塵而有所覺受,造成了得與不得,願與不願,喜好與厭惡等等差別,如果有所執著就會無法放下,就會造成許多莫名而不可選擇的情形,這就是眾生別於極樂世界裏的「眾生濁」。活著的時刻有非常多的無奈,要結束肉體生命也不是自己能作時間增減或地點、方式的選擇,所謂一切皆在因緣果報中(因為眾生心無法清淨),所以就是「命濁」之世。由於眾生活在五濁之世,每個心就會產生一個世界,譬如「喜賭之心」便將一群同有此心之人,聚集一處,此處絕非無此心之人,能介入的,所以這也是一種世界;其他之心當然就能造成另一種世界;因此,十萬億煩惱心便造就十萬億世界(國土)。如此說來,眾生勢必要放下此十萬億煩惱心,才會極樂,才是到達內心的極樂世界。如果一味執於文字相上,當然要經歷萬億劫才能往生;反之,一念清淨,一切皆已放下,即刻即已超脫入境了。

無奈眾生不易深信此番道理,當然就成為「極樂世界在西方,要經十萬億國土」或「往生之刻只待彌陀現前接引」…等等思想了。

舍利弗,當知我於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!佛說此經已。舍利弗及諸比丘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。

此部分的前段自「當知我於五濁惡世…」直至「是為甚難」,與上一段大致相同,文字含義也淺顯易知,較需了解的是後部分。由於人即將往生之刻,是否有足夠的因緣聽到彌陀法門?或是聽聞之刻又能否相信?真信其有,又可否當下發願?所發之願又是否正念?百般問題會困惑著我們,所以要一心不亂,誠不容易,所以為何要注重平日的學佛修持,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,在平時就淨化,待軀體即將結束時,才能聚足因緣而正念一起,頓入極樂。

這裏所敘述的天、人、阿修羅……等,與這部經所述的極樂景色,都無非是我們一心所造成的。究竟人在臨終時會現哪種境,曾往何處行?完全決定在當時的心識,而彼心識當然又決定在「錯綜的因緣」中,所以平日修行,將心念淨化是主要目的。我們若無法淨化心靈而達一心不亂,就可能出現各種景象,如中陰身現前時,若是見到黑或白或紅色的斷崖,究竟會往生何處呢?就會因「生前聚集的因緣」而定,因為三種顏色代表「貪、瞋、痴」,斷崖是此三毒幻化而成的,景象恐怖,震嚇身心,如非不亂心念,定往山洞而去,以求安穩,於是便往「畜生道」而輪生。或於中陰身時,會見到六種不同顏色的光;白色代表天道、淡黃色代表人道、綠色代表阿修羅、黑色煙霧狀代表地獄道、淡紅色代表餓鬼道、藍色就代表畜生道;除了六種不同顏色的光之外,也可以見到很強烈的佛光出現;由於我們的習性對柔和有喜好、安全感,對強光有畏懼、排斥感,所以如果平日修持不佳,此時習氣的支使下,自然會向柔和光接近,於是又落入六道輪迴之中了。所以學佛往生,就是要改掉心中的那份執著,放下我執,放下對環境的執意,一方面可使現實的生活快樂、自在,生命終了時更能了了分明,清清楚楚而不動心,往生便成當下之事了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宝海论坛 繁体中文

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

GMT+8, 2025-1-3 06:2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