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海论坛

标题: 「上師」的爭議性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C0326    时间: 2015-8-29 13:46
标题: 「上師」的爭議性
「上師」的爭議性
移喜泰賢(陳建強博士)

【不觀察上師如飲毒,𣎴觀察弟子如躍淵。】…. 蓮花生大士



【應於善師前,受納菩提戒,彼師須合格,具足諸性相,深諳戒儀軌,自持清淨戒,堪傳具悲心,此是善上師。】…. 阿底峽尊者之《菩提道炬論》



【若師不具淨傳承,求得灌頂有何用?】…. 密勒日巴尊者之《如何有益歌》



引言   

佛教大致可分為「顯教」與「密乘」(俗稱「密宗」)。「顯教」授予「三皈依」: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。「密乘」授予「四皈依」:皈依上師、佛、法、僧。

「密乘」將「皈依上師」排在「三寶」之前,並以「上師」為一切修持之核心,位極至尊。「密乘」認為「上師」之「身」為「僧寶」、「上師」之「語」為「法寶」、「上師」之「意」為「佛寶」,所以視「上師」為「三寶」之總集體。此等現象,一直備受爭議,並成為一般「顯教」行人所垢病之焦點。

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、「火具百利、亦存滅因」,水火之利弊,之間並無矛盾。無須因為「水、火」之弊處,因而禁絕避之,亦無須因為「水、火」所帶來之利益巨大,因而拒談其弊處。

究竟為什麼在「密乘」之修持上,「上師」之定位,竟然如此之高呢?其利益何在呢?有此需要嗎?其弊害之處是什麼呢?若然廢除其定位,會帶來什麼後果呢?為什麼「顯教」並不存在此等問題呢?「顯教」與「密乘」同屬佛法,為何卻存在著距離呢?究竟其異同之處何在呢?



「顯教」與「密乘」之異同處

「顯教」的教法,以理論為主。由思惟入手,啟發悟性,引入修行。然而於「啟發悟性」一環,並無較實質之修持法門加以輔助,純粹依靠修行者之智慧程度深淺,對佛法精要之處加以理解,啟發悟性。於「實踐修行」一環,更形薄弱。對「意念」以至「心性」上之訓練,並未有一套較具體及嚴密之修持法門,加以輔助。

「密乘」的教法,理論與實踐,各佔一半。藏傳佛教之傳統規定,修學者必須先研習「顯教」教理十二年,方可進修「密乘」實踐法門。

「顯教」於「實踐修行」一環,著重「身、語」两方面之基礎與表層訓練,例如身體力行地實踐「六度萬行」(指多行善業,忍辱修心等)、靜坐以習定、持誦佛號等。而「意」之訓練,高如「禪宗」,雖然比較着重實修,但必須大智大慧者,方可領會。尤其是「以心印心」之大禪師們,特別在引經據典之「如來禪」以外,另僻出「教外別傳、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之「祖師禪」,玄上加玄,對非大根大器者而言,其「意」之訓練,變成空洞無依,等於無修。

其餘如「三論宗」之「無所得正觀」、「法相宗」之「五重唯識觀」、「天台宗」之「一心三觀」、「華嚴宗」之「法界觀」、「禪宗」之「本來面目觀」及「淨土宗」之「彌陀十六觀」等,對「意」之「止觀」訓練,相對於「密乘」而言,欠缺全面而周詳之指引、口訣與實踐技巧;世間法之善巧方便與護持除障等,更形不足。對修持於「五濁惡世」而又「福薄慧淺」之士,幫助不大。

「密乘」於「實踐修行」一環,著重「身、語、意」三者俱備之深層訓練。於基礎與表層訓練之上,再加入

1.     以「身」修持「脈、氣、點」,由「意」之特別「觀想」帶引,集「理論」與「實踐」於一爐共冶,使身與心達至平衡,互相扶持,牽動體內潛能。其力之強,足以啟發智慧、增進定境、易於速成。例如「毘盧七支靜坐法」、「拙火定」、「金剛誦」、「寶瓶氣」、「飲空增壽法」等等,可以說是「借幻修真」的典型教法。修持此等教法,淺則強身健體、去病延壽,深則「面見真如」。無論是「世間法」抑或是「出世間法」,均可兼顧,此亦為「密乘」獨特之處。

2.     以「語」持誦諸佛菩薩之直接「真言咒語」,配合「意」之特別「觀想」,導「脈、氣、點」於「暢順、平衡、清明」,契入佛智。

3.     以「意」之「觀想」,配合「三輪體空」之「空性」訓練,破「人、法」二執等堅實執著,借「身、語」之修持助力,入「非有非空」之如實境界。配合特別教法,可作「修心」訓練。

4.     以「身、語、意」作媒介,將真實教法,融入日常生活或長期閉關修持,速成證量。例如有當代第二佛之稱的密乘始祖「蓮花生大士」,曾教授「中陰救度法」。對死亡至投生期間之情況,真實不虛地詳盡細訴,並授以救度之方法。將之配合其他教法修持,可以幫助融入日常生活或長期閉關,作二十四小時之不停「任運自然」修持。既實用、實際,也十分方便。此外,例如「四加行」之教法,利益及普攝「上、中、下」三種智慧程度之眾生,集「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、大圓滿」教法之元素,令修持者根基鞏固。淺修之可脫輪廻,往生「佛剎土」,深修之可「見性成佛」。若能配合深層教法,例如「夢幻法、光明、幻化身、中有、頗哇、拙火」等「六法」修持、「大圓滿」之「且卻、妥噶」修持,其力極強,足以令修持者「即身或即生成佛」。

5.     「加持力」------ 「禪宗」主重「自力」、「淨土宗」主重「他力」、「密宗」則「自力他力」各佔一半。只重「自力」,難度極高,容易失手,毫無保障。只重「他力」,失自由度,過於被動,難以掌握成功率。除諸佛菩薩之「加持力」外,「密宗」同時具足「傳承祖師」之加持力,即使「自力」不足,仍可依仗「他力」,脫離輪廻。「自力」與「他力」同時產生作用,成功率極高。

6.     「除障法」------ 對於修行道上之障礙,例如多病、壽短、障重、貧困、愚鈍、自卑、驕傲、寃親債主追廹過甚等種種障礙,「密乘」均從實際角度處理,一邊除障,一邊修行。並非以「視若無睹」之處理方式,令修行道路障蔽重重。此等「除障法」,例如「息災、增益、懷愛、誅滅」、「金剛薩埵除障法」、「懺罪除障」、「煙供」、「施食」等,對修行日淺、修心不強之士,若由「傳承上師」正確指導,再輔以「修心」要訣,甚有幫助。



「上師」的重要性

由於「密乘」於實質修持上,極為深入、細微、專修,必須由「教、證」俱備之「上師」,亦即是具有教理基礎、修行經驗、已證取證量之「上師」指引,方有成效。若果指引錯誤,輕則心性歪離,重則下墮退轉。

所謂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,因此,藏傳佛教之傳統,極之重視「傳承」。法源由上而下,一脈相承。一代「傳」一代,指定合資格之繼「承」人,作為「傳承上師」,統一教法,以保存法門之精華,利益眾生。亦可令清淨、至高無上之「密乘法要」(簡稱「密法」),免受篡改、溝雜、染汚、誤解、歪曲,危害眾生。

此種現象,並非「密乘」獨有。由於「禪宗」同屬實修法門,因此同樣重視「師承」。且看「傳燈錄」、「高僧傳」、「指月錄」等,皆可資證明。

「密乘」之教法,,以「上師」為一切修持之核心,其原因有:

1.     法之來源:雖然「法」之來源,傳自諸佛菩薩,但「上師」以其學識、證量、智慧、經驗、善巧、方便、精神、勞力等,受歷代「傳承上師」所授權指派,傳出法要,是不可缺少之根源。修行者若無「上師」指引,難以契入「密乘」之精要修持。單憑從「經續」之上,以個人智慧參透,須歷「三大阿僧祗劫」(指一段非常長之時間,大約數十億年,無數轉世。)之漫長歲月,方有所成。若得「上師」精確指導,免去盲修瞎練、迂迴曲折、險阻重重、背道而馳等磋陀歲月之路障,直取法之心要、調理根基、棒喝昏墮、喚醒心智、牽入既精且深之實修法海,可以令受教之修行者事半功倍、即生解脫。例如前述之「六法」,若無「上師」指引,將會極為危險,難有成功希望。所以於「密乘」而言,「上師」不單是一切法之來源,亦是恩海難量之再造者。

2.     加持力之聚焦處:「密乘」之大成就者薩迦班智達,將佛陀之「加持力」比喻為太陽的光力。如果以火柴為例,不管太陽多強,火柴不會自己燃燒,仍然需要以一把放大鏡聚焦,引燃火柴。同樣,即使佛陀力量極大,能賜予加持,猶如陽光,能賜予光明,但未能凝聚極強加持,以助快速脫離輪廻,仍然需要以「上師」為媒介,方能獲得有助快速解脫之極強加持。所以於「密乘」之修持,必須時刻將「上師」觀想住於頭頂之上。歷代傳承祖師、本尊、勇父、空行之加持力,只認識「傳承上師」,透過對「傳承上師」之信任,識別該修行者是否應該獲得護持。世間與出世間之護法,亦只受「傳承上師」之差遣,對修行者作出扶助。而「上師」亦會因應情況,決定是否以自身修持之力,對其弟子作出最直接之加持。因此,於「密乘」而言,「上師」是一切「加持力」之聚焦處。

3.     信心之基石:佛法大海,無「信」不入。「信心」為一切修行之最根本基石。「信心」可以令修行者於「無慮」之情況下,產生一種難以言諭之無比動力,百分之一百依足教授修持,因而提高成功率。「信心」稍降百分之一,成功率可以跌至為零,成為失敗之主要因素。正是「毫釐分差定成敗,一點猶豫決勝負。」於「密乘」而言,由於一切法之教授來自「上師」,一切訣要竅門之指引、十字路口之定向指示、心結疑慮之智慧導解、實修陷阱之巧妙趨避等,均來自「上師」。若對「上師」並無信任,所有教授,既無註腳,亦缺根基,將會變得毫無意義。所以「上師」是「信心之基石」。

4.     「脫離輪廻」之主要助緣:佛教之任何宗派,修行者必須依靠「自力」修持,方可脫離輪廻。即使只是持誦佛號,例如「淨土宗」,誦持者之主動唸誦,即是「自力」。主動為主要之因緣(簡稱「主因」),相配合以輔助修行之因緣為「助緣」。「淨土宗」之一代宗師印光大師云:「一切法門,皆仗自力,縱令宿根深厚,徹悟自心,倘見、思二惑稍有未盡,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。況既受胎陰,觸境生著,由覺至覺者少,從迷入迷者多。」 由此足見「自力」之重要性。於「密乘」而言,「上師」賦予修行者「法之心要」,將其「自力」增強至極點,是「即生脫離輪廻」之主要助緣。若無「上師」之助,修行者難以行取捷徑,避過萬千險阻。

5.     直接溝通:「上師」是人類,與修行者身處同一界別,可以直接以言語溝通,幫助修行者解惑除疑、剖析佛法,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深入之了解溝通,因材施教。若無直接言語溝通,單憑直覺之心靈領悟,容易誤解,亦只能適用於極少數之大智慧者。若果依靠翻譯,進度緩慢,而且容易流失真義,甚至曲解。由於「密乘」屬於實踐法門,所有教授,不可稍有偏差,需要授權修持、跟進個案、及時糾正錯誤、引導領悟等等,因而師徒之間,需要互相深入之了解與信任。所以能否直接溝通,成為修行上極重要之一環,不可或缺。故此,就「密乘」而言,「上師」之可貴處,在於是否可以直接與之溝通。









作者: C0326    时间: 2015-8-29 13:47
6.     依止處與最勝福田:「密乘」之眾多「傳承」中,無論屬於那一門派,都各自擁有其傳承之「皈依境」。此「皈依境」集該傳承之歷代祖師、三世諸佛、菩薩、本尊、僧伽、經續、勇父、空行、護法於一圖,合所有殊勝功德、深廣加持力於一境,為所有皈依者之「總依止處」,亦是最殊勝之福田。由於「皈依境」為一切功德之凝聚處,所以「密乘」之一切修持,均源自此「皈依境」,以其作為修持對象,所作一切功德,均屬無量無邊,其力既深且廣。「皈依境」之中心處,是「上師」,為「寶中之寶」。藏語「仁波切」,就是「寶」的意思。其「寶」之處,在於令修行者直接受惠得益。「上師」不單可以直接溝通,慰解心靈,成為最終「皈依處」,更可直接「應供」,「施」與「受」均屬無間、無阻,直接報恩,為一切供養之最勝福田。馬鳴菩薩跟據「經續」撮要而造之《事師法五十頌》,亦清楚列明「上師」之重要性,並須嚴守儀規,禮敬供養。



真假上師

   「上師」肩負重任,既是引領成就之「主導者」,亦是重整思維之「調節者」。由於「密乘」修持高度要求修行者要對「上師」具足服從性與信心堅固,令不少無恥之徒、欺世盜名者、貪婪者、極具我慢者、別有用心的野心家,有可乘之機。此等附法外道之「假上師」,又或獅子蟲,借題發揮,搖身一變成為「主控者」,以「邪見」蠱惑人心,控制修行者之思想、行為、現在、未來,令無數之修行人,墮入極度痛苦的深淵。

現世為「末法時期」,眾生福薄慧淺,「假上師」舉目皆是。歷世受騙者之多,難以估計。眾生受創之深,令人震驚。外在創傷如肉體被玩弄、財寶被騙、有如奴隸般被驅策利用、因教法錯誤而傷身、甚至性命亦被操控等;內在創傷如精神備受打擊、信念被無情踐踏、心靈被引入痛苦深淵、欲脫離者被惡言咀咒恐嚇等;深層創傷如「智慧之命」被中斷、心性被扭曲、方向被錯誤引導,令「貪、嗔、癡」急劇增加.。因其變本加厲,令「惡因」銳增,「善因」劇減,修行反成為墮落之「因」,引致命終時下墮「三惡道」,永難脫離輪廻之痛苦。

所以在未皈依之前,欲修行者必須先仔細觀察此等「上師」。以往在西藏之修行人,觀察其「上師」可長達十二年之久。究竟如何分辨「真、假上師」,成為所有修行佛法者之最重要,也是第一道難關與課題。

分辨「真、假」之要素:

1.     修心程度:修持佛法之第一道要訣,亦是萬變不離其宗之最重要要訣,就是降低以至熄滅「貪、嗔、癡」。由於眾生臨終時,以「心」之反射作主導,投射之「貪、嗔、癡」程度與修持方向決定其上升「三善道」、下墮「三惡道」、「脫離輪廻」、抑或「成佛」。作為「上師」,其自身之「修心程度」必須極佳,其教法亦必須以「修心」為主導。「上師」即使如何「故弄玄虛」,若對弟子之要求最終目的只是為滿足其個人之虛榮、驕傲、貪慾、我慢、邪念、愚昧,無論此人是否有足夠證明其為有「傳承」之「傳承上師」,亦可被列入「假上師」,因為此「傳承」將會因此人之汚染而中斷,毫無「加持力」,修持其傳授的法要,亦不可能會相應。「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成邪」。由一個心性歪離的人教導正法,等於由一個精神有問題,殺氣甚重的人來教導使用菜刀用法。「刀」本身屬「中性」,可用以切割製造美觀佳肴或製品,亦可用作殺人利器,就在乎使用者之意向。「法」亦一樣,若果跟隨一個「假上師」修行佛法,其害無窮,身心俱損。修心程度愈好之「上師」,其修養愈好。聲名愈大,修為愈高,愈是謙和恬淡,不為名利所縛,此等「上師」,見地與行為相符合,令人敬重。「假上師」一般都較為嘩眾取寵、驕傲禮慢、跨耀神通、貪嗔痴重、愛戀世法、虛偽作假、裝神弄鬼、見地與行為相差甚遠等。稍為留意,即可分辨。

2.     傳承授權:「密乘」修持,必須跟隨具有清淨「傳承系統」,並且獲授權之「傳承上師」修行,方有利益。有一些自欺欺人的傳法上師,認為無須「傳承上師」授權,只須曾受法於一些「傳承上師」,本身修得好,即可傳法。現世被公認為最具證量之藏傳佛教「大圓滿」導師之王,依怙主 戚操生紀多傑寗波車,現年九十一歲,語重深長地作出如下開示:『現時太多傳法上師,有很多並未有授權傳法,或者只受部份授權而作全面教授。由於得不到歷代祖師、本尊、空行、護法等認同,強行傳法,以至障礙重重、病多短壽。那些虛偽不恰當之假上師,無論是其本人,抑或是跟隨其修持之學徒,不單並無任何利益,於命終時,均會下墮三惡道。所以在選擇上師一事上,必須極為謹慎,不可掉以輕心。』即使某傳法上師具足授權,但其「傳承系統」是否清淨無汚染,同樣影響受法者。由於要追查或證實某上師之授權及其傳承是否清淨,難度十分之高,加上一般人求法心切,或者貪多慕得,希求加持,形成「假傳承、假上師」遍地皆是。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開示:「要驗證某人之教法是否正確,就如金匠驗證黃金之純度一樣。先用火燒之,繼而用刀去切,再磨之。」求法者應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教法,對欲皈依之「上師」,作長時期之驗證,考察其修心程度、貪嗔痴之多寡、菩提心、慈悲心、教法之真偽、見地與行為是否配合等,切勿盲目附從、感情用事、貪戀其少而狹隘之「世間神通」與世智辯聰等,以免終身與來世,均受無可估量之催毀性傷害。無論是否已皈依此「上師」,一旦發現其為「假上師」或修心程度差,必須立刻離開,不可停留。亦無須理會其恐嚇,否則禍患更烈,永世沉淪。「世間神通」可以是一些宿世善業遺下、或於「意之專注」上稍作修持而產生之「特殊異能」,也可以是欺世之幻變魔術,畢竟「心外求法」,並非真正可以度人脫離輪廻之「了義佛法」,對之依戀,與「飲鴆止渴」無異。

作者: C0326    时间: 2015-8-29 13:48
「上師」的分類

   「密乘」之修持,於廣義而言,「上師」可分為六類;精義而言,可分為三類。

廣義的分類:

1.     一般之「上師」:指修持有素之「善知識」。「善知識」分四類,分別是普通眾生、地上菩薩、化身佛、報身佛。即使只是「普通眾生類之善知識」,仍須符合「菩薩地論」所列之八種條件,方為「圓滿」:「多聞大乘經典、持守菩薩戒律、具足修行證悟、悲心濟眾、無有畏懼、忍耐謙和、心離悔戚、善於言辭」。

2.      法門引導之「上師」:所有已受「別解脫戒」之若僧若俗者皆可。即是無論在家之「居士」抑或出家之「僧」,已受「別解脫戒」之「善知識」,均可作為法門引導之導師。

3.     懺悔之「上師」:犯戒可向之懺悔還淨。

4.     三昧耶戒灌頂之「上師」

5.     教授密續解脫之「上師」

6.     開示口訣及授記之「上師」



前三類為一般之「上師」,可隨緣度化;而後三類則為特別之「上師」,亦是「密乘」經常提及之「上師」。由於「密法」修持獨特,重視實修,會因應弟子之根器如何而決定是否攝受,非根器者可以拒絕教授,所以較為特別,要求嚴格,必須獲得「傳承上師」授權指派,方可傳法授徒。

至於是否需要「出家」,則並無規定。因為「密乘」著重「即煩惱、即菩提」。所有順境、逆境、三毒、諸善、愛慾,以至「日常生活」之一切煩瑣碎事,均可用作修持對像,訓練「心性」,故此無須像「小乘」一般,必須「出家」,以切斷部份煩惱,幫助修行。



現再詳示後三類「特別上師」之特殊性。

精義的分類:

1.     三昧耶戒灌頂之「上師」:藏語「汪」(WANG)。凡受「灌頂」之弟子,因受此「上師」之引領,獲授權可進入該「本尊」之壇城,及受持「三昧耶戒」(誓句),成為其具足「第一恩」之上師,故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「上師」,並須視此師如佛;

2.     教授密續解脫之「上師」:藏語「窿」(LUNG)。受「灌頂」之弟子,必須進一步獲「口誦傳法」之授權,方可正式修持該法要,並須接受教導,學習如何修持儀軌,如何與密續之教授相配合等。因依循此「上師」之教導可「即身成就」,故成為其具足「第二恩」之上師,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「上師」如佛;

3.     開示口訣及授記之「上師」:藏語「褚」(TRI)。已接受修持儀軌教導之弟子,若能獲「上師」授予修持法要之詳盡導引、重點口訣、直指心性、賜予授記(指「預言」)、賜予印證指導等,將可加速其修持之成就,免去漫長之摸索與疑慮,此為具足「第三恩」之「根本上師」,故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「上師」如佛。

作者: C0326    时间: 2015-8-29 13:49
根本上師

若能於同一「上師」分別接受「灌頂」、「口授」、「導引、口訣」三種完備教授,此乃同時「具足三恩」之「根本上師」,應視之為「三寶」(佛、法、僧)與「三根本」(上師、本尊、空行)之「總集體」,集諸佛、菩薩之「身、語、意、功德、事業」於一身,乃一切根本加持、成就與事業的來源,恩海難量,必須極之尊重供養、親近承事、生起無比淨信。

修行者應以「修持」之階段,抉擇跟隨那一位「上師」,尤如「小學」階段完成,必須升讀「中學」,至「博士研究生」階段,亦是選擇「根本上師」之時候了。

尋得「根本上師」後,要極力保持師徒間之「三昧耶」清淨。「三昧耶」指曾於「上師」前許下之「誓言」,包括修持儀軌時所唸誦之「誓句」。
「三昧耶」一般被誤會為只可以跟隨一位「上師」,亦被時下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,修行者應以自身能力及實際需要而決定「上師」之數目。

一旦視之為「根本上師」,必須停止任何觀察。並要投以百分之一百的信任,否則「修行」難有進步。以往之修行人,觀察其「上師」長達十二年之久。
既然視之為「根本上師」,就要懂得如何與之拉近距離、融和、了解並預知其性格與思路、以至「心靈相通」,亦即是如何與「上師相應」。此乃一切密法修持之「要訣」。
因為「上師」乃「法」之寶藏,猶如雪山,弟子之精誠猶如陽光,熱誠令雪山融化,化為水份滋潤一切生物。一旦感動「上師」之「心」,傳承祖師之「加持力」亦如陽光般包圍而至。但必須注意,此「上師」必須具足---德、智、證量、清淨傳承與「修心」極佳之「大修行人」,此論據方能成立。

另一原因是只有視其為「根本上師」,才會將「灌頂、口授、導引、口訣」全套傳出。接受珍貴教授,必須供養「上師」,積聚福德、智慧两種資糧,反之則有損福報。善財童子云:「佛菩提是由供養上師而獲得的。」供養之中,無論是財寶、知識、力量、身語意之修行,均須至誠全數供養「上師」,但以努力「修行」為最殊勝之「法供養」。《本生論》有云:【要報答「善知識」的恩德,最殊勝的供養,就是依教奉行。遵照「善知識」所給予的教授來修行,沒有絲毫的違背,這是最佳的供養承事,也是上師最歡喜見到的。】

若果視其為「根本上師」,全心全意、身體力行地供養,仍然無法學得「灌頂、口授、導引、口訣」全套教法,其原因可能是其中一二:

1.     由於你之誠意或福報不足,行為並未符合作為「根本弟子」之要求。

2.     由於你之根器、智慧與修持力不足。

3.     此「上師」修持有限,並無全套教法。因為一般「上師」只有「灌頂、口授」之「儀軌」教授,只有極少數具足「口訣」、「導引」之實證教授。

4.     「導引」分多種層次,一般「上師」只有最初層次之「導引」。深層「導引」必定與「修心」有關,亦應與「中陰教法」結合。
作者: C0326    时间: 2015-8-29 13:49
結緣「灌頂」

一般「結緣灌頂」,並無傳「戒」,彼此間更無「三昧耶」(誓句)維繫,只可視作彼此結下一個善緣,好等他日、今生、甚至無限世以後,有緣再遇。

在弘法之觀點上,廣結善緣,於眾生心內,種下菩提種子,令彼等對佛法生起信念與欣喜,是一件好事。但於求法實修上,並無幫助。

若受「灌頂」者生起貪念,祈望透過「灌頂」生起力量,滿足加持增益、添壽進財、支配他人、擊敗敵對、奪取所愛、以此自傲等慾念,生起「灌頂」愈多愈好之心態,令心內之「貪、嗔、痴」急劇增加,心性被扭曲、觀念被錯導,與真正之佛法,背道而馳,對受「灌頂」者而言,是一宗悲劇。

若舉行「灌頂」者之目的為求「名、利、恭敬、供養」,所「灌頂」或所傳授之法,全部皆是求財、求壽、求權、求慾,巧立名目,以廣招倈,對舉行「灌頂」者而言,均屬毀犯戒律,無論其傳承或授權是否真確,皆可被列入為「假上師」。「施」與「受」此「灌頂」或「法」者,不單毫無利益,反添下墮「三惡道」之因。

若果舉行「灌頂」者之傳承已被汚染,或者傳承與授權都是假的,「受」此「灌頂」或「法」者,受害之甚,將會超過受法者之想像無限倍。

所以修行者於「知見」上可以廣博,「修持」上必須專精。未明底蘊,或者無此需要的話,不應貿然接受「灌頂」,「結緣灌頂」更甚。



「四依」與「四不依」

   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協助修行者分辨「法」之真偽,定下四項原則:

1.   依義不依語:聞法者於佛法之理解,應依其義理吸收,不可執著文字,或解說者之譬喻。即是「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意」。

2.   依智不依識:「智」指出世間智慧,「識」指世間智慧。應以智慧理解佛法,勿以世智辯聰曲解佛法。例如選擇「上師」,必須以出世間智慧抉擇,不可感情用事。

3.   依了義不依不了義: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時,為令眾生容易明白,决心修行,於佛法之解釋,有時會用未達究竟之權宜教授,稱為「不了義」。程度日漸提升之後,應正確理解佛法,依可達究竟之教授修持,稱為「了義」。

4.   依法不依人:「法」具「真義」,不會因解說者之不同而改變。「人」指凡夫,對「法」之理解,因智慧程度不同,而作不同之詮釋。最終答案,應依「法」之「真義」。



於「密乘」而言,一位擁有清淨傳承、獲得授權、教證俱備、具德具智之「傳承上師」,被視為「三寶總集體」,並非一般凡夫。故此對其依止修行,與依法修行,並無分別。更何況「法」之來源,尤其是實修之驗證,無「經」可依,要於此生即時走出九曲十三彎之迷宮,脫離無邊際之劇痛苦海,仍須依止「上師」之真實教「法」。若只依知識層面之「法」,須歷不可預知結果之「三大阿僧衹劫」,浮沉漫長歲月,方可脫離輪廻。故此,「密乘」教授,可說是「既依法,亦依人」。不過,此處之「人」,是指「三寶總集體」之真正「上師」。

作者: C0326    时间: 2015-8-29 13:50
歸結

觀察與了解「顯教」與「密乘」之異同,可令彼此間之爭議消除。同屬「大乘」教法,義理相同,而實踐方法則各有差異。「殊途同歸」,只是此「途」因實踐方法不同而有「遠近」、「快慢」之別。

「上師」之爭議性,亦因此等差異而起。加上「假上師」之充斥,令更多誤解生起。「密乘」於實踐一途,「上師」之存在,極度重要,不可欠缺。

「顯教」以理解教理為主,憑一己之智慧程度摸索迷宮,對「上師」之依賴較少。故此於「上師」之問題上,較少爭議。

「世間法」尚且需要老師指導,更何況是「出世間法」之無邊智海呢?釋尊開示:「生死事大」,脫離輪廻或成佛,乃大事中之大事,又怎可以缺「師」而行呢?自身福報好,方可得遇明師。懂得以智慧抉擇,方可尋出人中之寶:「上師」。

有「願」者皆成,無「誠」者必敗。謹在此祝願有志脫離生死苦海之士,皆可覓得「如意寶上師」!

謹將經論及大德們對此之開示恭錄如次,以共沾法益:

《華嚴經入法界品》云:【菩薩(指由曾受「菩薩戒」之初發心眾生開始,經歷五道十地,乃至「等覺位」)若為「善知識」所攝,則不墮惡道。若為「善知識」所護,則不為惡友所誘。若為「善知識」所佑,則於大乘法得不退轉。「善知識」善護念,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….. 】

《虛空無垢經》云:【阿難陀!善逝如來們不是顯現在一切眾生面前,然而「善知識」卻完全顯現而來教導佛法,種下解脫的種子。因為這樣的緣故,請重視「善知識」猶勝於善逝如來們。】

《集經》云:【善男子!應當對「善知識」具有恭敬心,恒時依止「善知識」,為什麼呢?因為智者的功德皆從他的身上而生。】

《不動優婆夷本事品》云:【「善知識」是引導我們到一切智位的護送者。… 若無救護皈依處,有舟亦難至彼岸,雖具圓滿諸功德,若無上師難解脫。】

馬鳴菩薩之《事師法五十頌》云:【彼阿闍黎者,弘持正法藏,是故當一心,輒莫生輕慢。常於阿闍黎,承事而供養,發生尊重心,則捐除障惱。… 恭敬闍黎者,等同一切佛,… 是最勝福田。】

寂天菩薩之《入佛子行論》云:【恒時親近「善知識」,了知大乘的法義,菩薩殊勝的禁行,縱捨生命須護持。】

無著賢尊者之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云:【依止何者罪過滅,功德增如上弦月,勝「善知識」自身,愛彼勝己佛子行。】

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,必先於「善知識」恭敬承事而依止之。】…《般若八千頌》

【善男子,汝於己身,當作病人想;於法,當作藥想;於精進修持,當作療病想;於「善知識」,當作醫王想。】…《四十華嚴》



廻向文

三恩所被 智育此文

過當求懺 功悉廻向

祈請三寶 長住於世

賜有情依 得師授記

發菩提心 利他為最

六度萬行 圓滿成熟

願諸法友 如侍親教

聞思修成 咸登佛位



圓   滿   吉   祥




欢迎光临 宝海论坛 (http://baohaibbs.com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