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海论坛

标题: 修行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玲貳    时间: 2015-2-13 19:11
标题: 修行与家庭事业的关系
修行与家庭事业的关系
当谈论到「修行」、「事业」、「家庭」如何搭配时,有几个可能大家一直存在的问题,必须先提出来,诸如:「修行到现在,我得到些什么?」、「修行到现在,对自己的事业、家庭影响多少?」、「修行至此我的身体、习气、个性改变了多少?」相信这些问题都曾经造成很多修行人的困扰。现就针对这方面问题来探讨,要修行就必须先把它搞清楚。诸如: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修?于此要如何搭配?修行过程会有什么现象?修行至今它给自己些什么?从这里又得到些什么?……等。

个人认为现代修行人能够清晰地回答上述问题的大概很少吧。有的话,可能是几次佛菩萨的感应吧!难道修行的目标就只为了这个或几次的感应,就满足了吗?所以,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不禁觉得「茫然」、「矛盾」,甚至走不下去了。因为,不晓得自己在修什么,转身回头一看,赫!自己的家庭、事业、健康通通都没有改善。于是就开始思维,我到底在修什么啊!再修下去有什么意义呢?有些人有段时会间很认真修行、研读经典,甚至参加拜忏、闭关…,但当突然醒来发觉,啊!自己好像脱离这个社会、家庭很久了,才恍然大悟地追问,这段期间我到底在干什么啊!我得到了些什么?自己好像掉入五里雾之漩涡,于是乎就开始重新调整脚步了。

到底要如何调整脚步呢?在此仅以生活实例说明。譬如:某个人,当老师的,平日一直投注于「养鸭子」〈补习啦!〉,养到最后结果盖了好几栋房子,道场也不常跑了,这么年轻就事业有成。同期一起皈依的,这几年修下来,说禅定嘛,也不知定到何处去了,定也定不下来,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,想想这几年可能白费了。又看见同事「养鸭子的已盖了好几栋房子」,想想,真是锥心泣血!所幸心情好,实时醒悟。于是乎在比较后,自己也就开始拚命补习。人嘛!从一个环境换到另一个新的环境,都会有暂时的假象解脱感。以前努力修行时,总是被「观想」清不清楚,定不定得下来,「气」是否上得来……等,这些烦人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,现在这些都放弃了,当然一时之间,无边烦恼,念头一转,全部都没了;同时,钱越赚越多,越有成就感。以前学佛时,心尚清净,虽无所得,未见起伏,倒像个「人」。但是,补习一年之后,可能全身「鸭味〈钱味〉」十足,二、三年之后,全身有酒肉味」了,心已混浊了,于是接着会想人生难道只是为了赚钱而已吗?如今钱已得到了,事业成功了,于是就转移到追求世间娱乐:打球、旅行……等,或走向宗教,求个精神寄托。或许有些人迷执于「学佛」,但当他突然醒悟时,咦!我在做什么啊!

学佛光阴似乎掉入万丈深渊里,脱离社会已久矣!看看同年纪的人事业有成,于是就回头去追求事业,到最后钱是有了,但内心总是仍然有点缺憾〈这就是人类,良知的觉醒〉。有的人一天到晚加班、应酬,过年过节仍然要工作,不工作好像就很痛苦,一生只是忙碌于工作而已。

在家庭中,一个人若专心追求事业也会觉得脱离了自己的家庭。心一直忙于外面的事业,晚上拿着公文包,回家休息、洗澡、睡觉。第二天再出门,从没将心摆在家庭,多少人几十年来,家庭生活就是这样地过。当有一天突然觉醒,啊!我疏忽家庭了,似乎不应该全心全力投注于事业上,家庭、事业都要兼顾。回头追求家庭生活,天天很快乐,假日全家外出吃饭,不用作饭,太太免做饭,小孩又喜欢,假日开车到郊外走走,共享天伦之乐…以上我们发觉,人的情绪是需要不断刺激的〈除学佛外,因内心平静。〉,否则不变的生活,过不了多久,就会觉得无聊。

有人说「结婚」是恋爱的坟墓;因为,婚后就没得享受了,要照顾丈夫,小孩及照顾家庭……等。原本两人的世界无拘无束,结婚后有公婆在,连聊天串个门子都得看长辈的脸色。以前一通电话天涯海角任遨游,如今连夫妻相偕出门,都得看「上面公婆心情的阴晴来决定」,许多家庭生活压力接踵而至,更要疲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。本来结婚是快乐的事,结果谁知道,婚后却有这么多的责任。好笑的是「未结婚的人都想结婚,结婚的人大部份都后悔」,这就是人类的矛盾啊!

对于家庭,除了尽义务、责任外,又有什么值得一辈子全心全意投入的呢?将毕生精力、时间都放在家庭中,有何代价?为了小孩吗?为了妻子吗?人是最自私的如果你自己未满足,而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别人,我认为那都是骗人的。生活的每一细节都是先满足自己,再考虑别人。甚至对自己小孩的爱亦复如是,总是偏重于自己先满足。在每个人都会以先满足自己的欲望,再考虑别人的前题下,这个家庭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一辈子坚持下去的呢?生活难道只是结婚、生子而已吗,古有明训:「养儿育女乃天经地义事,他日有成则光宗耀祖矣」,很多人皆有此根深蒂固的思想,但对于这些思想上的盲点,又有谁能够想出答案呢?其实,你投入于家庭中,终其一生所得为何?小孩从小照顾到长大、独立、羽翼渐丰,不再听话了,花了许多时间照顾的果实,眼见即将成熟欣喜之际,结果却被媳妇抢走了〈婆媳之间的争执,多半因此而来〉。天下父母心,总是将精神寄托在小孩身上,虽不指望儿女有所回报,但是希望小孩受到良好照顾、教育之后,而有所反哺。这个家庭值得你一辈子坚持下去的理由,或许只是基于为人父母的责任吧!〈请君细思!答案或许不只限于此〉撇开道德观念,不论其对或错,这个家庭有那一点值得你将一辈子的心力全部投入呢?我想大概找不到这点吧!撇开自古以来做人的义务、道德……等,把对与错,有罪与无罪全部放一边,单纯从内心考虑,亦并不一定要花费毕生心力去支撑吧!追求家庭生活的人,久了也会空虚啊!会觉得如此下去不知会如何?有人曾用视茫茫、发苍苍、齿牙动摇、弯腰加驼背、手足颤抖、老态龙钟,身上不离帽子、围巾、怀炉、拐杖,还有孙子的手,来形容老人,这就是老人的结局。各位!你对于家庭的付出是历史交付的义务、责任呢?还是发自内心?或是道德观念驱使呢?追求家庭生活的人,刚开始会觉得很美满,觉得妻贤子孝,全家乐融融,礼拜天开车子到郊外游玩,让小孩欢心高兴,上馆子吃饭,太太不用煮饭,非常快乐,小孩也新奇,但是久而久之,小孩也会厌倦,上馆子、开车子……都不想要,只想独自玩耍了,父母似乎都落伍,是多余的。小孩子之天性不断需要新潮的刺激,家庭生活的追求久而久之,便会觉得茫然,不晓得自己在追求些什么?学佛亦然,常见的矛盾有三:一段时间专心修行,直到有一天突如大梦乍醒,咦!我到底在干什么?我修行又得到些什么?我改变了什么?反观,常常学佛越起劲时,就是越倒霉时。

有人在快乐的日子修行吗?有,这是上等人。根据人类心理学,人多半在痛苦时,才会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,需要一个精神寄托的对象。此时,大家都会想到佛陀的慈悲,我们都很需要诸佛菩萨那种慈悲,大无畏的精神来呵护,作吾人的精神资粮。

但是回头将心力投入事业后,待猛然清醒时,又会觉得它终究是「空」。赚这么多钱干什么,钱多家庭不一定圆满、幸福,依然烦恼无边,这样下去,照顾家庭到最后,只不过是一家人搂在一起,一起等待着生老病死苦而已。一辈子就这样结束了,悲哀啊!所以很矛盾。一会儿追求修行,一会儿跳过来追求事业,一会儿又追求家庭生活,刚开始会觉得不错,有种快乐感,但每当追求一两年后,又会觉得矛盾,时常在这三者之间轮回不已。你们是否有此困扰,我相信有吧!师父当年学佛至最后要专心弘法时,也曾考虑的很久,要出家或在家修,挣扎了很久。所以,学佛是一条真正人生的路途,你要用妳的生命去亲自走出来,这个过程,我和各位一样,边修边烦恼。我当师父的天天修法,而告诫弟子要如何修,结果自己内心也很怀疑,修也修不下去了,将来会如何,也十分渺茫!我和各位一样,都曾经过一段非常艰辛、痛苦的心路历程,你们可能想了一下子就不想,天天麻木不仁地过日子而已。所以,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彻底地探讨一下,是不是学佛的人「家庭」、「事业」、「修法」无法兼顾呢?或是定要偏执一方呢?学佛是不是有时间的限制呢?有人说要有钱才能学佛是真的吗?

有些人一天到晚为了生计,赚钱都来不及,更遑论修行呢?或许,有许多人会有下列之观念:目前孩子还小要等孩子长大成人后,才有时间修行。

再看看跟随师父学密的弟子,学佛后少有致富的,大多很凄惨,〈一笑〉能过的很好的,毕竟是少数。奇哉!密宗有息、增、怀、诛、财神…等诸法,能行降伏、摧破、增益,亦能行敬爱等诸事业。弟子们蜂涌勤苦地追随师父学密,为何还这样呢?师父不是在自打嘴巴吗?其实,各位应知释迦牟尼佛教给吾人的佛理是要如何解开心中的结,而不是要告知如何求得利益。如果,学佛只为得到利益就枉费佛陀舍弃王位出家苦修了。所以,很多人会纳闷,为何随师学佛多年,结果家庭不但没有改善,习气亦无改变,到底我得到些什么啊?若说得到什么?我什么也没得到。但师父要告诉大家,在修法过程中,若有所得,即是执着。因为,释迦牟尼佛告诉吾人的道理,只不过是要吾人「放心」而已,让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心的结在那里。若将内心的结解开,就会过得快乐自在。

试问,什么是「生命的价值」?人存在的意义何在?什么是「快乐」?其标准没有一定准则,实难定论!譬如,嘉庆君游台湾时,有次被匪徒追杀,逃到一位农夫家中,当时已经连续逃命三天三夜,未曾进食,农夫可怜其摇摇欲坠,几欲倒地的样子,非常同情,便煮一碗地瓜粥献上,此时,尚未端出,嘉庆君早已垂涎三尺,当老农夫端出后,一转头地瓜粥早已被吃光了。吃完后,即惊讶地频频问询,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好吃的东西呢?怎么称呼呀?农夫答:「是地瓜粥」,是穷苦人家三餐的主食。嘉庆君虽于皇宫遍尝山珍海味,却食不知味,甚至,吃饭时无心进食,饭来张口,犹如焚化炉焚烧之例行举动而已。根本谈不上,饭食为何味。所以,师父于「佛三闭关」中,告诉各位,「吃饭时要好好地吃,不要想东想西,要完全投入。」以前。嘉庆君无心,今天他真的饿极了,才用全部的心来欣赏这碗粥,吃完以后才觉得味道不错,这就是心的妙用啊!所以。何谓好吃难吃?何谓有价值?无价值?这实在难以论定,端视你当下的心,毕竟,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啊!学佛过程中,释迦牟尼佛只不过为我们点破「结」的所在而已,让吾人了解。诚如,刚才所举之故事,这根本不是地瓜粥好吃,而是嘉庆君用心吃了这碗粥,把全部精神放在这碗粥而已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解脱之道,即「在于妳的心结,是否摆在这里头而已。」这非常重要!

这个结解开之后,你就会依个人的体认而定下目标,依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活。于是,有人会说,若如此,那何必要学佛呢?佛道在日常生活中而已。只要做人做好,常心存谦虚,常自修养即可,又何必学佛呢?但是,我要告诉各位,若在生活中做即可解脱的话,码头工人一天到晚工作不停,大家休息了,仍在加班,他们怎么还不解脱?西藏乞丐,从小到大,天天所诵之消灾咒:何止千百万遍,为何他们仍为乞丐?这个问题值得吾人深思!所以,学佛过程中,释迦牟尼佛所要引导吾人的是─解开观念问题〈心结〉而已。

人在动态中身、口、意不太可能安静下来,一个稍有把握安顿身心的人,不是对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有办法控制,令它不动,而是能够令它为己所用,用来实现无边所愿之事。然而,一般人刚好相反,反而为根、尘、识牵着走。外境不刺激就觉无聊,就想要找到一个更刺激的事来刺激。试问,这无聊到底从何而来?因为,你为外境所缚,不能自主;所以,初修行的人必须借着一种固定的方式来修。若身体会到处乱跑,那就坐下来修吧!环境过于复杂,刺激太多,那就到佛堂好好地修吧!心已静,环境也固定单纯,剩下的即是身体,而身体姿势调和好,就只剩下心的问题而已。所以,各位要记得,修行只是如此而已。就此观念而言,无论净土宗、禅宗、密宗,所有之方法,最后必定会告诉你,就是如此下手去修。如此会让汝心安稳、自在外,本俱之慈悲心也会开展出来,心会宽广无边,人我之见会放下;因此。佛之精神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。

所以,在禅观中,若还在「观得出」、「观不出」上面讨价还价,不是很愚痴吗?要记得学佛只是修个自在而已。就密宗修行过程而言,月轮表光体,无实体,无质量,清清净净的光,犹如吾人的佛性,无质、无体、无形。所以,观月轮时,是观这个意」,若不知要趣入「月轮三昧」,而仍执着在月轮到底有无观出来?在那儿斤斤计较。闭眼时就胡思乱想,月轮有无显现,有无亮一点,一天到晚与自心交战,这样修一辈子也不会解脱。如此,就不是在修密宗了,这样子会让师父背黑锅啊!这样修太执着了,习气一点也不会改变;因为,如此根本不是在学佛,连佛菩萨看了都会笑!「怎么会有如此可爱的徒弟啊!为何如此愚痴,老是在身体、意识上斤斤计较,我要告诉妳的道理是要你放下啊!」

坦白地说,即使月轮观出来了,且感觉到身体变成佛了,又能如何?当剎那间消失时,你说你已成佛,月轮观出来了,有谁看到了?你说有,我说无,到底是谁有精神病,翳眼空花,满天神佛呢?但是,问题在于要如何才能使人人都看到你内心的佛呢?因此执相之修行人,可能一辈子在自己的意识中当「国王」而已,永远只在意识中,建立自己的净土,一旦离开了意识,什么也没有。这种人实在很可怜!关在如是小的空间、心量中,在那儿争论有无。宛若小孩为了两个瓶盖,在那儿争吵般,大人看了都觉得很好笑!以此种心修的人,越修越执着,越绑越紧,实在是颠倒啊!越修越倒退,习气一点也没改变,心量一点儿也没有广大,这根本不了解佛道嘛!

要使人人都看到你内心的佛,观出月轮,这不光是在那儿修而已。密宗之修持是「藉相修心」啊!修到某程度之后,自然而然会不执着于形相入此月轮所表乃意境也〉,心境合一,无分内外,无心亦无境,浑然一体,全体就是「月轮三昧」。这时月轮意境、功德整个就会深深印人吾人的八识田中。到底进入八识田中有何作用呢?

综观现在世界共产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战争,各种族、宗教之战争,不就是思想不调和所造成的吗?近来报章报导欧美有集体自杀之宗教事件,能让人心甘情愿地集体自杀,可见思想多么可怕啊!聪明的人明知金光党会骗人,却偏偏仍然上金光党的当,为什么?无非思想作怪吧!所以,修行过程中,契入月轮、莲花、清凉光明三昧时,此意境会透过身心真实觉受,而令行者感觉到它真实的存在,进而将整体思想摄入到八识田中。经此佛陀所教的特殊方法修持后,八识就会被改造,于是乎,思想会透过身、口、意三业表现出来。因此,当「月轮三昧」深深地进入内心后,一切的行为表现,自然地会把月轮性显现出来,于是大家都可以看到你观出来的月轮了。甚至,看到你拜的那尊佛,是如何的伟大。

然而,各位却忽略了这一要点,天天执相修,家庭也不理了,事业也不做了,只认为「出离生死」才重要。到底你所拜的是真佛?还是假佛?很多人都没有正本清源,都执于法本及佛经所载之不可思议之功德与力量。以执着之心来修,欲求个清净的心,那有可能求得到呢。今日学佛人实在很可怜,那像是在学佛,简直是在学「我」嘛!一切皆为「我」而修。试问,你消灾点灯、拜忏、修法…等,到底是为了什么?实在是颠倒行啊!所以,要了解学佛,修法实在不能够得到什么,所能得到的只是从妳的思想〈心结〉中解脱而已。

要如何才能够「消灾解厄」呢?只要思想除却一分迷执,去除一分无明,头脑就会越清明,越不会被欲望所牵引,所做的决定,所定的路会越来越正确,人生就会越来越光明。这不就是「消灾解厄」吗?

为什么「业力」会现前呢?业力会现前是因你有弱点的缘故〈业感缘起〉。譬如,你被倒钱的原故,就是当初的一份贪念。因钱放在银行利息太低了,想放高利贷所以就遭此报。是故如是因,如是果。学习佛法之后,心胸打开,自自然然面对万事万物时,能够以清净心对待,不受贪欲影响,所做所为就会正确。业力的现前对执着的众生,实在是痛苦。这实在是他们不懂佛陀所说「缘起性空」的道理啊!

更有人说学佛一定无法好好经营生意?其实不然。譬如,佛陀讲:「缘起性空的因果法,因果不灭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一切毕竟归于大空际。「经营之好不在巧心榨取,而是累世因果之报及现世之善心努力也。若问:人从何处来?就如同问「先有鸡?还是先有蛋?」追求一个了不可得的究竟。其实,一切皆是因缘啊!譬如,为何会下雨?雨从何来?因为,因水蒸气在天空遇到了冷空气,相遇落下成雨,这就是因缘法。落到溪里,即称溪水;落到海中,则称为海水……水遇热又变成水蒸气,如是辗转循环,相续不断。所以,因缘生,因缘灭,缘起性空,到最后一切都是空。

人亦如是,来此世间走一遭,终究也是空。从出生到现在,请回想一下,你能掌握住什么?空吧!对将来你又能够把握些什么?所以,佛陀说人只是到世间走一遭而已。因此,有人就消极地认为,既然幻化人生,一切皆空,不如任它去;反正,作奸犯科到最后,也只是人头落地而已。其实,一切过程虽是幻化,但皆有甚深因缘。各位,要了解啊!世事皆缘起性空。因缘生,因缘灭,一切如是因如是果。所以,你不要在因缘、因果中产生痛苦。因为,不管如何一切都要归于空,但是各位千万要惜缘啊!不是一切归空;所以,就一切任它去,都不要去理,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?不如早点回去算了。今天,你能来到人世间是一种缘份;能够和亲人住在一起,也是一种缘份;能够跟师父学习,也是一种缘份…在此缘份中,要珍惜缘份,好好去做。凡事因缘生,因缘灭,不要在因缘生灭中,产生起伏与苦恼的心。所以,佛陀说:「随缘应变,善巧方便。」若能了解这句话,就没有白走一遭了。能够了解缘生缘灭,一切皆空的道理,自然就能够以一个开阔的心,随缘去珍惜每一个缘份。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也只不过是如此而已。

所以,修行不应执相,因为,执相就会产生痛苦。尤其,修密之人不要以为密法是执相之法,应了解所修之法是借相转相的善巧方便,修到最后,终究要泯灭诸相,契入空性。很多人修法本,以为把师父讲的口诀背一遍,就算修完一座,若是如此根本不解师父所讲口诀的真正精神。为何师父讲解法本时,都讲那么多?连简单的初皈依法本,都要讲解一天。因为:修法时「理趣」的导引最重要。「理趣」宛如药引,依此修持就可以打开本有的宝藏〈佛性〉。所以,师父不厌其烦地讲那么多理论,就是要各位了解理论后,依师父的方法去修,将身心放空,从空性上起修,行整体之观照。
禅宗有个故事将全体观照的涵义,描写的非常好。「话说某次,傅大士到某寺庙,巧遇白雪纷飞的美妙景色,那时,旁边有一位居士问傅大士:此片片的飞雪究竟落到何处去?当时,大士马上给他一巴掌。」想一想千年古剎,百年老松,片片银雪,这景色是何等消遥,这时若再问,雪花究竟飘落何处,岂不是太煞风景了吗?这时整体的觉受,是不可说不可说的美妙境界,那有如此粗俗之人,竟问雪花飘落何处?所以,傅大士一巴掌打去。学佛修法也是如此,不要着相分别;实际上,当下的心是内外境之体不可分别的,这就是全体观照。

有人说,师父的法虽好,但是看看每个弟子的气色,似乎修得不怎么样嘛!修行身体会健康,但为什么大家修了,身体仍不健康、精神不焕发呢?是不是释迦牟尼的法有问题,不够圆满呢?其实,佛陀的教法,本来就很注重身体和心理的配合。当初,佛陀修苦行,没吃东西,无体力,最后昏倒在河畔,幸逢牧羊女供养羊乳,恢复体力,于是,当夜坐禅夜睹明星证得自性。佛陀经过这些体验,也学过许多外道法,他有如此体验,相信其教中定有此技巧流传.只是后世子孙失察罢了。佛陀所证悟的解脱是整体的解脱,并不是身体的解脱或心理的解脱而已。如果光是追求锻炼身体,而心理根本没解脱也是痛苦。若一味追求心理的解脱,而身体又病恹恹的,殊胜的境界就无法生起。所以,身体和心理要合而为一地修持,才是正确的解脱之道。大家修不好是因为不解全体观照的真义,没将心胸打开,只一味执着在身体上做功夫。这样即使修一百年也无法成就。

根据气功的原理必须将身体的气,送到五脏六腑、奇经八脉,送往全身的毛细孔,让气在身体内运转无碍。自然气就旺盛,身体健康。很多人常犯自心为障的毛病,所以,修不好。我们禅修时,决不可有身体的执着,虽然仍有身体的感觉,但不要排斥它;如此,就能把身体的执着化解。诚如。佛陀所讲:「置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的道理。譬如,观想一束火陷时,全身从头至尾一直松下去,最后,只心存那束火陷的念头,这一念不是一直用脑筋去想,而是要似有若无地,在那边若守若不守地,将「神、心、境」一体放下,放松下去。自然我们身上的气,就会运转遍全身。如此将心理的障碍放下,身体的障碍也放下,甚至连思想也放下,身体的气脉的运转,就不会受干扰了。尤其,又全神投注在某一点,那一点即等于一个原动力般,整个身体会以那一点为中心,整个动起来。自然气会窜到全身四肢八脉,这时身心才会同时进入这个境界,而蒙受法益。

所以,各位根本没听懂师父的真正精神,都只是把口诀背一遍而已,连最起码的放松都没做到嘛,尤其是「放松」非常重要,能放松生活才会自在。唯有用放松的心来修佛法,才会知道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精神是什么,才能够体受佛陀要我们体受的境界。所以,学佛只是要借着那个修行的方式打开心结,体受佛心。进而将自己内心最庄严、慈悲,伟大的佛,与殊胜美妙的境界,外显出来而已。

其实,有无灾难,幸与不幸很难下定论,端视着你如何认同、累劫因果是绝对不可灭的,佛陀传授我们的智慧,也只是如何打开心胸,于劫数〈业〉当中看得开而已。所以,师父曾经讲过:「本尊、月轮…一定要观出来,但不一定要观清楚。」如此正信地修持佛法,才不会迷失方向,常为俗事所牵绊。其实,世事不论事业,家庭经营的心态都一样。在家庭中,如能以清净的心,看清一切的话,自然能够从中体受到每个人的心,而家中每个成员,也都能感受到你无微不至关怀的心。修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以清净心去修持,自然能够圆满一切。

很多人说:在家居士没有时间修法。这要看智慧了,是真的没时间修法?还是所有时间都浪费在没必要的你你我我的人际关系中〈自我掌握不够〉,为习气所转。

各位,何谓「修法」?并非要坐在佛桌前才叫做「修法」,修法是没有任何固定的方式,但用心是一致的,修行中所能掌握住的那点平稳心,在生活中是很需要的,如是生活才会美满。所以,有时间修行的人,借着固定的方式来帮助自已是最好的选择。若环境不允许时,只要勿忘却那颗佛心,依修法所证入的心,好好地生活。自然生活当中每件事情,都能做得顺心圆满。

就看电视而言,看电视就看电视,不要认为看电视是荒废时光。看电视时,如果心放得下,也是不错嘛!最糟的是,边看电视,边又想到没上座修法云云,心中很矛盾。此又何苦来哉!所以,要抓住修行的重点,但求放心而已。一个人在净化过程中,难免会有许多习气,但最起码要了解正确的心态,尽量约束自己的坏习惯,以此清净心来修行,不但修行能够进步;甚至,很少入佛堂修法,内心也依然会保持着进步。但千万不要以为都不上座,只在生活中用心就可以了。应深深地觉醒,是摄心于生活呢?或是随波逐流呢?动、静之修行两者皆需,有所偏颇皆不好。

禅宗有个故事:「有位禅师讲经说法非常出名,常是人山人海,有一天讲得精釆时,于定中看见『牛头』『马面』找上门,才大惊失色。」修行人勿做到这种地步啊,若这样就太悲哀了。最重要的是,很需要固定时间的修行。毕竟我们是凡夫,仍在学习中,应知轻重缓急,凡事依正知正见,勿忘失清净的初心,精进修行。

记得「有个念佛婆婆的故事,把有心,无心念佛描述的很精采。「话说有个念佛婆婆念佛念得很出名,有一天往生时,她边走边看景色,越来越觉得不对劲,后来见到了阎王,就觉奇怪,这条路非我应来的,我念佛念这么久了,我怎么可能到这边来呢?当阎王审判时,她就要求查案,阎王便叫狱官再查,结果鬼使就推了八车米出来〈每一粒米代表一句佛号〉。但当推到阎王面前时,恰好一阵风吹过来,结果只剩下一粒,阎王查了一下,原来这颗恰巧是有一天,念佛婆婆到寺庙拜拜,遇到下雨,当闪电欲袭之际,大声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只有这句是真心的,其它都是『有口无心』。各位,学佛千万不要学到这种地步啊!但也勿为了计较上座不上座,而忘失清净初心。亦不要放纵,抓住重点,好好地修,相信家庭、事业都会圆满,而法也会蒸蒸日上。事业、家庭都是一体的,一个人修到了这种程度,相信事业也能做得有条有理。

就因果论而言,如是因如是果,还是勿生贪念,踏实一点。其实,吾人周遭所发生的诸故事,都在在地向我们说法。很多人起了邪念,得逞时就不信因果;落难时就后悔了。为什么一定要到落难时才会相信真理呢!凡事皆如是因如是果。

诚如禅宗所云:「照顾好每一个脚步。」只要把每一脚步踏得稳稳当当,实实在在地走下去,尽己本份,顺道而行,实在不必多费心机。一切的遭遇都是因果,该是我们的跑不掉,不该是我们的,抢也抢不来。所以,在事业上无需投机取巧。很多人事业的失败即在于贪心。佛经载有一则故事说得好,「有一只猴子手上有一把豆子,掉了一颗,为了捡一颗,把手上的豆子放掉去捡,回头时才发现所有的豆子,皆为小鸟所食。」所以不要贪心,世间事皆如是因如是果,要相信业力啊!一个人命运的好坏,不是环境所能决定,而是唯心所主宰。做事业的心和修行的心都是一样,家庭经营的心也是一样。到此各位应能体认家庭、事业与修行整个原动力在于心,要如何解脱也在于心的道理了。所以,各位很需要修行。

记得,每一经卷前,皆有一开经偈:「无量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」各位!今日能学佛,实在是福气啊!须知修行、家庭、事业绝对没妨害,所需的心是一非三,那种心是一切的根源。


作者: D0026    时间: 2017-6-26 13:17
感恩师父开示!重读受益良多。
作者: O行者O    时间: 2022-2-19 11:36
谢谢老师的开示,学习中。




欢迎光临 宝海论坛 (http://baohaibbs.com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