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海论坛

标题: 上師開示雜集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玲貳    时间: 2015-2-9 13:20
标题: 上師開示雜集
2004/2/5
眾生所求菩薩妙智看了這些感應,一方面,合十向本尊讚嘆頂禮外,也要提醒各位大德,若所求不得時,需反省自己福德功行夠不夠,或是吾人欲求之心,所願所求,並不合於佛法因果,又或所願所求,並非理智、非最好之安排,而菩薩有妙智力,能善觀因緣法,依汝褔德,作出對汝所求之最佳安排,所以此求不得不成也。所以有時,一時求之不得,事過一些時日,或幾年後,再回頭看,方曉“不得”,乃菩薩真大悲也。舉凡此例甚多,只是眾生善忘,不知因緣之妙。故提醒諸位,淨心一合掌,乃至杯水供之,功不唐捐也。

今日舉一實例,供參考之!
吾有位弟子,其小孩要去當兵,此弟子就天天去求菩薩,希望她孩子能抽到陸軍,不要抽到海軍。據其云:陸軍的籤有九支,海軍的籤有二支。在她而言,其認為海軍較辛苦,陸軍較輕鬆。但事與願違,她小孩抽到海軍,而且更妙的,竟然分發到其家附近,幾乎隨時可見面,不用出操站衛兵,且輕鬆得不得了。

上例:值得我們深思!故眾生無智慧,但以一己欲求之心,求加被。而菩薩有妙智力,能善觀因緣法,不捨眾生一誠之心,運慈妙通,巧為安排施恩祜。思之!思之!




2004/08/5
師父跟徒弟之間的關係


師父跟徒弟之間的關係,一般當弟子的人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自己的心,完全的信任你的上師,然後讓你的上師盡量去了解到你現在的處境,以及你現在的心情,最重要的一點是向上師報告你的修行,修行過程當中,身心的變化,這樣的話你去皈依一個上師,依止一個上師才有意義。


我們時下常常看到很多人,雖然去灌頂,但是他本身並沒有跟上師做互動,或者是它本身還有自己的個人的色彩在內。比如說他跟上師之間只是某一個程度的信任,他的事情不會完全的跟上師講,乃至於他在請教問題的時候,他自己也略有所隱瞞。像這樣一個心態來講,當弟子的本身你的心沒有辦法完全跟你的上師表露的時候,師徒之間的相應,那就打折扣了。以這種彼此之間互相隱瞞,存有一種不信任的一種態度在裡面,這種師徒之間的因緣,必會有某些障道存在。很多人自己懷著自己的私下的看法,以及自己的私心,然後不可能完全的對上師做表白或者表達出來,可是私底下又希望說能夠從上師這個地方得到完全的法,能夠修出一個結果出來。因為那一尊菩薩是多麼靈驗,上師的那一個法門是多麼殊勝,其實我要告訴這些人,你們都錯了,第一個關卡你就走錯路了。


因為你沒有對你的上師坦誠以待,你也沒有很誠心的,很完全的講你的問題,及坦白問你的上師,你在問的時候,隱藏了你對上師的試驗,你的懷疑,你的考慮。或者,你不敢把你內心的話完全講出來,
讓你的上師知道。

這樣子的話,你的心在還沒有問之前,基本上對這個上師已經懷疑了。你想這樣的人,有可能修成就嗎?我們常常看佛經裡面,常常在講什麼咒語多麼有效,只有對一種人沒有效,那就是不誠不信之人。很多人都沒有去發現到,自己在基本信仰上,在基本心態上,已經犯了這個錯誤。然後,又希望藉著上師傳的咒語,能得到無比的加持力,根本己經錯誤了,你想你想要的加持力,是不是會打折扣?

世間的一切的相應之道,都是重在,心跟心之間的互相溝通,有虔誠的心、坦白的心,你才有辦法得到對方完全的回應,在彼此的回應當中,才能夠心心相應,感應道交,所以奉勸所有想修行的人,好好的去思考我剛才所講的那一些話,或許是你相應的起步。寶海合十


2004/08/19


給有心學密者一些心態上的建議

常見一些有心修行者,於佛法中早已有自己的知見。如今發心受學密法,理應放下己見,以全心去接受上師之教法。如此方能疾速進入次第,但可惜很多人,往往不能放下自己支離破碎,或一知半解或錯誤之知見。以致邊學邊以己有限之知識,去衡量上師所言及其內証高低。甚者要上師如何?如何?以合己意。此我執、我見、我慢未能去除,則於上師之法皆無法攝受,雖擇師之重要,但既已發心受學,即應捨己見,完全依止上師之教法。豈可一下子我要念這個音?一下子我要這樣作?此皆心未全依止也。無全心之依止,何來感應道交呢?莫怪久修而無味,此實是吾輩密行者,宜戒慎之處。此種學法心態者,上師之法乃其參考資料,名為拜師實者,其乃以自己為師也。慎乎!慎乎!


2004/08/30
真言行者之心態

今日法會圓滿與諸弟子,談起真言行者之心態。〔修行首重於攝心一道,初學慎在博雜,宜一門深入。尤重於日常生活之攝受,忌雄辯滔滔徒自亂了心。宜靜默潛行於法門,深入教理,以實証印之。初有所獲不可執以為全,以待他日仔細琢磨,必有一番深入。於日常中所云宜誠實言之,托大未實知之事勿輕言。所云之承諾宜劍及履及,以堅忍之力,貫徹願力,做為真語者。不輕言諾,一經承諾必捨身命赴之,此為真言行者之基礎精神教育。做事貴在開始及結束,一般人往往開始容易,結果困難。若想做一個真言行者,至少不輕易言諾。一諾九鼎,於己於他甚負責到底。如此開口發言皆真實之語,內密淨智,外顯實語,以大日雄尊之力,貫徹諸行,乃初學入門之初修也。〕


寂靜身心,靜默諸語,於實相慧照了諸行,於諸行中覺了諸佛實智。應於無所住而生其心,三密相映,重重帝網絕言詞,全体觀照,無邊妙用塵剎智,脫去根塵顯諸身,還我頂禮心諸佛。




2004/09/02
有關真言行者結印時之用心

依【大日經疏】第十三云;『印法作時,要極恭敬,並於?室及空?潔處,當沐浴嚴身,若不能一一浴者,必須洗淨手嗽口,以塗香塗手等方得作也,又作時須正威儀,跏趺等坐不爾得罪,令法不得速成耳』

依上述而得知,其旨趣在於令行者修法之前,先令身心潔淨,以收內外明淨,令此心能收攝莊嚴之。若能以此收攝莊嚴之心,行一切行法,必獲速成,此乃修行之基本心要也。故建議諸行者宜力行之,若有不便之處,少者,洗手喝口清水,著海青或衣服整齊,勿胸露背穿著輕褻。至若極其不便者,當以心淨一切淨為主。亦可依真言前行作法,乃至〔吽〕字三密觀修之,亦成潔淨莊嚴之身。有心者,結印時宜力求上述諸圓滿前行,可令行者速入本尊性海。

另結印可加思或祝禱本尊言:【我結此印,如螻蟻掌須彌,願本尊攝受三密加被】經此思禱後,行者存思己為本尊,而結此印,功同本尊。





作者: 玲貳    时间: 2015-2-11 09:11
本帖最后由 玲貳 于 2015-2-11 09:12 编辑

修行是解行并重


修行是解行并重,修法前,对法本理趣之研读乃是必要。法上之理趣,乃尔后实修逐步引导之指南。亦是行者尔后修证,自我检视之依据。而实修过程中,会因个人习气及生理不同,所遇现象也会有不同,而往往这些错综复杂因素,所造成之心理反射或生理反应千奇百怪,往往经论上并无详细言明。就是有,也因个人知见不够,无法一窥真理所在。一般人往往执以,自身所亲历而认以为真。其实此中仍有,一些个人未觉之自我意识含藏左右其中,所以在实修之路,除依据佛经左证外,仍需假以上师或各善大知识加以引导剖析,方能无误。在此希望大家在初机探讨外,也能起而行,加入实修行列,深入探讨一些,实际修持上所遇到之问题。一则提倡实修落实佛法之风气,二则为自己解惑,毕竟境界无高低,皆个人过程而己,不必羞腼。三则可提供有类似问题之同修,一个很好的参考,以节省时间,深入佛法。必竟生命有限,口水无用。


欠筛而己?

当汝在实修上身心有反应时,若自己不明此为何?则其对汝毫无意义,此乃未到前之过程,宜持续前心平常对之,勿贪勿求如前用功。亦可禀之上师开示,以免歧途费时。若自己心知肚明,也宜禀示上师,加以求证,进求开示以增上益。举凡一切境,一切修行对否?宜是自己愈修愈明白,己心若不明问他人何有益之?己知心明复问之,乃求证希免自以为是尔。若是正确修行,愈修内心愈踏实,内心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?如六祖慧能大师回五祖之语【欠筛而己?】


心佛本一源,何唠强分别?

勿过度执经文追求功德利益,一切功德源自本尊性德。于自性本尊性德未生起前,偶有感应道交,此乃行?凡夫心行中,偶尔知见放下,稍入而生。以凡夫心重故,对佛菩萨之不思议加持力,遂而产生品头论足,何咒为高?何咒为低?此乃瀎佛!亦是愚痴行!以致有念佛者云念佛高,持咒云持咒高?高低乃人心之起落,相应者为高。必竟凡夫心不一,相应亦有不同。何来高低?若相应不妨死心修之,佛法元无二,应机即为上,心佛本一源,何唠强分别?修行者慎之!

一步一脚印,成果抛脑后

修行的人在境界上有些觉受时,往往为求更进一步,而别生攀缘。以攀缘故易堕歧途,至使功夫退失。此乃常见之事,亦一叹也!修行中不宜见胜心喜,若是真口诀即依此修行,勿失根本用心处,即可直驱正道。若见胜心喜别生异想,或少修而多求者,如失根之兰花,终如浮萍必散。是故初心不忘成就不难,基础宜扎实,一步一脚印,成果抛脑后,日日知吾心,图个明白最重要。

生起喜悦欣往之心

修法中于本尊性德生起喜悦欣往之心,乃是相应之初步。若能如此,则依法持咒将于内心有所得,虽不见尊容,内心亦常被本尊性德慈光所沐泳。反之,若以杂乱求成就求感应之心而修,其心初已乱矣焉得其果。充其量乃在净化一已之乱心,故而久修无味。不知是此法不灵乎!亦或自已根器不行?若能依前提,于本尊性德生起喜悦欣往之心,则修法乃养性之行,日日于心上踏实,其余不求自得矣!但于无所求之行,一切妙法自如月倒影,廓然妙不可言。却记不可口说心行两相违,否则有如蚊蚁钉牛角,成就之日则岁月悠悠矣!


千万法儿换瓶装,不同瓶不同景

法无殊劣,本自圆成。抵心一门入,总比空心指望月。初宜以息念净心为主,论坛争论徒扰心,掩心静意明心为首要,否则千万法儿换瓶装,不同瓶不同景,终究依然是瓶儿。若能悟斯,抵死修。一入皆入,心灿灿。否则饶他八万四千法门,依然妄心中过日。


把却心头,无忧树下好端坐

神通有其应缘而现,感应乃心影镜射。鼓吹追求胜妙,无异于舍佛正法,逐于心外,误众者甚大。不若一扫诸相归空寂,予其以欲勾之,不如以般若智令其晓悟。向来正法无人问,群心乱相有人寻。把却心头,无忧树下好端坐,吾之门人宜谨记!



修行是一个持续的,且是累积的


我想修行是一个持续的,且是累积的。不求一时,只求步步落实。不同的生活方式,多多少少?会有不同困扰,若以学生生活之单纯,无法每日?修一小时,则将来入社会则更难掌控了。其实修行并不用占太多时间,吾人每天花费于一些无谓的事,其时间比修法多太多了。若能于现处环境中,做些规划则游刃有余了。当然这些规划中,修行必需是首先为重的,否则累了是修不来的。不妨从静坐持咒再加上本尊观开始吧!宝海合十!

初心可贵

来时回头路,风雨飘渺,时或偶得曙光乍现。一分用心,一分着力处。初心者茫然未知或一路摇晃,但初心确是最可贵的。随之岁月修行知见迭增,却因未能消化,亦或脚跟不着地,用功不求甚解。时至今日,被所知压得麻木,欲振乏力。若想回头重拾,立定脚跟。可是当年之初心,己难重拾了。是故因循过日,虽知宜如何?怎奈百业颓废,万项待修?每想至此!则心力已疲,徒呼奈何?此乃大多人学佛之垢病也。

故初学者宜一步一脚印,脚跟落实。每个阶段宜用力深入,不可浅嗜即止。否则终其一生难理出头绪,学愈久愈觉所学不清不楚,处处难以会通,导致所知障日深,反成心乱之根源。东学西不究,迷糊大德一个。若有此弊之人,宜深自忏悔,勿贪求多法,多法不如一法深入。首令己放弃一切法,唯自心忏悔,令心澄净,令其心安稳,止念妄求,如混水静待其自澄,一切功行皆不用。心净澄明、安止后,方能择一法深入,一法若能深入,但用此法之心,则于一切法皆唾手可得也。若不尔,则是雾里看花,迷漾之心,终不知,何为修行?修行于身心,有何益?佛为何物?从最基本处下手,方是入道快捷方式。勿希求功德利益,勿于行有不得处,遇难而萌生退心。修行是自身提升的过程,自己最清楚。放下虚伪之心,于夜深人静处,忠实的面对自己内心深处,那份妄动吧?这是最初修行的起步!

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

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,将它抛入大海。值得深思!


作者: waiawc0556    时间: 2015-3-2 23:50
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,将它抛入大海。值得深思!




欢迎光临 宝海论坛 (http://baohaibbs.com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